敦煌舞视频教程的相关介绍
- 外唐网与您分享的这部敦煌舞视频教程极具实用价值。通过认真观看和学习,不仅是您循序渐进地掌握敦煌舞基本功,而且能使您深入领会敦煌舞的风格和特点。它既用于课堂的基本训练,也用于舞台的最基本素材。
《敦煌舞教程》共三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呼吸、眼神、肋、胯、膝,肢体曲线等元素训练共三节;第二部分是手、臂、单脚、双脚、腿、腰、步法、旋转、舞琵琶等基本 动作训练共八节;第三部分是性格组合训练,春中有思维菩萨、莲花童子、舞绸伎乐、武伎、飞天等五种。并附敦煌舞基本训练教学大纲和伴奏乐曲。因为它是一套风格性训练教材,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掌握敦煌舞风格韵律,不属于功能性训练,即不解决舞蹈基本能力和技巧问题,因此,使用本训练教材要与舞蹈基训课密切配合。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技巧的完成,主要依靠舞蹈基本技术的训练。在安排、掌握本教材进度时,必须与舞蹈基本技术课很好配合衔接。此外,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与其他舞蹈在风格上的区别,如傣族民间舞蹈,和敦煌舞的手势、胯部动作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呼吸、步法上截然不同,至于动律和表现内容更大相径庭。又如敦煌舞和古典舞身韵,有密切联系,它们同属我国古代的舞蹈范畴,在神情、气质方面有相通之处,但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在肢体动作特征、韵律方面迥然不同。建议在教学中不妨试用比较式的教学方法说明要领,分清同与不同的区别,以使学习者不至于混淆,能准确掌握敦煌舞的规范动作。
《敦煌舞教程》应该称之为敦煌舞体系的具体成果。因为它来自敦煌壁画这琳琅满日的乐舞宝库,特別是唐代的乐舞壁画(包括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它应属于中国占典舞范畴,而又有別于以戏剧为基础的巾国占典舞。它具有中原与西域包括印度、龟兹等乐舞成分,既吸收了传统乐舞如魏、隋唐乐舞的动作和韵律,又具有现代意识。故义称之为敦煌学派的古典舞。正如印度艺术史学家多希夫人到甘肃艺校观摩教学后所说的:“它既不是中国古典舞,又不是印度舞,它就是敦煌舞”。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
敦煌壁画中有种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问而不断变化。
与造型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变形。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的特征鲜明灾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
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一以人物原形进行合乎规律的变化,即拉长成加灾。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颈项的长度,濒骨显露,用日之间的距离牧觅,嘴角上翘,形如花瓣;经过变形彻成为风流潇洒的“秀骨治像”。全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们力量。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夸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