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人教版初一作文视频教程

人教版初一作文视频教程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七年级
  • 课程人气:759

人教版初一作文视频教程的相关介绍

      许多新升入初一的学生还未摆脱小学生的稚气,在作文中无论是章法还是用词都不够成熟,许多学生连起码的行文要求谋篇布局都不会,更谈不上水平的发展、提高。作为初一的语文教师究竟该如何教学呢?

      一、读为写先行。这个道理我们就不多说了,问题是平时真正落实的太少了。作文的很多能力是依赖读的,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每个星期的2节早读课我要求至少有一天在课代表的带领下按一定顺序集体朗读课外资料上的文章。我反对唯书本论,一本走天下。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使我们不能满足教科书,没有几本课外资料是我一直认为一种荒唐的学习方法,在阅读上是不能减负的。我在不过分增加学生经济负担的前提下,让学生征订一份20元左右的月刊:《中学语文读写天地》。这是一份不错的杂志,不仅文字精美,文章数量多,内容范围也广,是学生阅读的好资料。在阅读中吸取别人的思想,学习别人的用词及其章法,给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每逢周末,适当布置一些读写任务,为了防止学生走过场,要求写读书笔记,在笔记中一般要写清书名、作者、故事情节、感受、文中精彩的片段或细节并注明欣赏的理由,最后由家长签字。

      这个训练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因为阅读量大,给人的感觉似乎游离了教课书,在做无用功。刚开始的几个月是没有任何效果的,学生不习惯,很容易放弃,回到老路上去。要知道语文能力在于积累,要结果一定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无论怎么样,我们一定要牢记: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没有语文能力,没有一定量的阅读是无法让学生的思想达到一定高度的,“我手写我心”的语文宗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就是一句空话。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吸收的过程,接受影响的过程,其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做起来是要付出一定努力和精力的。我还认为教课书只能是一种工具而不是语文的全部。我们的语文学习若仅局限在课本上,我们的语文就死掉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议也僵化了。读,是非常重要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至理名言

      二、仿为写先导。在作文中,人们一直反对学生抄袭模仿,要求写出有创意的文章。创新固然是作文的生命,本意固然很好,但这个提法我一直觉得脱离了刚进入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实际。他们虽然在小学里写了一些作文,但在教学实际中发现,现在的初一许多学生连最起码的谋篇布局都不会,基本的词汇也没有,行文的要求更是不懂,修辞几乎为零,怎么去创新?作文是一门艺术,表情达意的艺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艺术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必须要经过学习训练,掌握基本的方法。小学作文,只能算是感觉阶段。“定出公式和框子是不对的,但是要求初学者熟悉并且掌握作文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还是需要的,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也是有益的”。所以我认为要想提高作文水平,必须让学生先掌握一般的作文格式,了解某一类题材、主题的文章一般运用什么格式来写,怎么去处理中间的一些材料,在表达手法上一般有哪些技巧等等,就像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某一类例题一样,有了入门的一般文体常用的套路,才能谈创新,写创意。

      入门的捷径之一,我首推仿写,若连仿都不会的个别学生,我主张做一定的“抄袭”训练。这个“抄袭”不是传统上说的将别人的文章从头抄到尾,而是抄其精彩的语段,抄自己写不出、分析不出但必须要有的文字,是“借用”一下。我戏称这叫“借它山之石”。我认为这种“抄袭”也是一种学习,最起码能通过这样“不正确的方式”在作文的起始阶段学到一些“正确的语言和思想”,学到一些“正确的结构和章法”,形成一种“定性思维”,以后会“依葫芦”地画出些自己的“瓢”,这总比茫然无序,到处乱撞要好多了。至少能打开一扇门,知道某类作文怎么去安排材料了,为以后的精雕琢磨做了铺垫。

      为了减少学生作文中抄袭的次数,尽快摆脱这样的依赖,掌握一定的文法,结合平时的作业和朗读我还时常要求学生做一些摘抄精美语段,摘抄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等练习。

      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反复接触作文中我们常用的语言和表达的方法,从而熟悉我们生活中作文的一般使用的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练为写根本。“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就是一个能力的养成必要的有效途径,就如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一样,平时不训练怎么能斩银夺金?作文也是如此,只有在不停的训练表达中,才能掌握一个方面的技巧,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较好地将自己的思想外化成文字,写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为了使学生在练中提高作文能力,我规定每个星期一篇周记,内容多样化,不拘形式。刚开始时要求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有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能明显地从字数上区分开来。每篇必查、必批、必评。2个月后要求每篇周记必须有题目,文章的小节数可以增多,培养学生围绕中心去选材、表达的能力。一段时间以后要求文章中至少要有一段细节描写。并根据学生的作文情况,适当增加些要求如:抒情议论,修辞,正反对比等。

      除次之外,在授课时也有机地将写作引进来,做到读写结合。因为作文训练不仅仅就在每次的作文课上,平时只要有机会和感触都可以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比如学了《一面》可以布置这样的专业:学习本课外貌描写的方法写个自己熟悉的人,并注意人物有特征的细节;展开联想,作者买到书回去以后会是怎么样的情景,注意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几个方面去展开;这样的故事在你身边听说过火是经历过吗?用文学手法写出来等等小练笔。再比如学了《郑人买履》后就让学生将这个寓言通过想象按记叙文的六要素改编成故事,要求有语言、动作、神态等。既巩固了课文的内容,又培养了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材料能力。每次内容不一定都写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片段,一个念头,一个观点,只要有一定的情感,基本能表达出一个主题就可以了。

      我经常布置这样的“即景式”的小练笔。它的好处是,和学生的生活结合的很紧,有话说,不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去苦思冥想,去制造,大部分10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俗称“切豆腐块”。

      此外我还进行专题训练,有春、夏、秋、冬;有植物、动物;有写人、记事;有游记、说明。在初中前两年,争取把每一个专题都写一次,让学生熟悉这类文章表达时注意些什么问题,一般怎么安排才不偏题,才是靠船下篙,行得正道。

      四、评为写动力。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非常敏感的,一句赞赏能兴奋好几天,写作激情会高涨许多。我们在评讲中既要鼓励,更要指出不足。表扬固然是动力,批评也是动力。一味表扬会使学生迷失自我,妄自尊大,在提高写作水平上更需要指出学生的不足,学生才会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从抄袭模仿走向独立创新。没有点评,或是不认真点评,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就是一滩死水,就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学生毕业了依然没有掌握基本的作文要求和写法,言不由衷,没有主题,空洞低俗等现象依然存在,三年的初中学习并没有给他带来质的变化,后续的发展依然有障碍,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课标》中所要求的“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作文后的评讲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评讲的内容可根据作文的主题确定,字词评讲,修辞评讲,主题评讲,行文技法评讲,详略评讲等。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途径有许多,许多老师在这个方面的探讨都是可鉴的。不管何种途径,都是在动态中生成的一个过程,都是持之以恒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静态和动态结合的一个过程,只要我们有心、认真地去做,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