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百家讲坛]抗倭英雄戚继光

[百家讲坛]抗倭英雄戚继光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国学文化

[百家讲坛]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相关介绍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万历十五年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往浙江,招募新军进行训练,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基本荡除东南沿海倭患。隆庆二年(1568年)调往蓟州,加高加厚长城,修建空心敌台,创立步、骑、车、辎 重诸营,边境得以安宁。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往广东,后罢归登州,不久病卒。戚继光以捍卫边疆为己任,屡克强敌,战

      功卓著, 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书传世。

      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生平

      出生背景

      戚继光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当时东南沿海的倭患十分严重,北部也经常受到蒙古的侵扰。明朝建立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1336-1392),南、北朝廷及守护大名除互相争战外,还不时侵扰中国沿海。北朝统一日本后,失败的南朝武士流落海上,对中国沿海的侵扰更趋严重。到嘉靖时期(1522-1566),由于明政府停止对日贸易,倭患的严重达到顶峰。蒙古族是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元、明以来,散居内地的蒙古族已逐渐和汉人融合,但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元朝灭亡后,他们多次南下掳掠,对明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倭寇

      日本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倭,来自日本的海盗因此被称为倭寇。每到起东北风的季节,他们便乘坐海船入侵,在岸上建立据点,人数多达几千,甚至高达两万。四出抢掠时,常分成几队、十几队甚至几十队,以当地奸民为向导,用海螺号互相联络。当与明军相遇,往往先采取守势,制造恐怖气氛,在头盔上饰以金银牛角之状,缀满各色长丝,好像鬼神一样。又将刀枪磨得雪亮,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以此威慑对方。擅长双刀、弓箭、枪,惯于设伏偷袭,明军开始时常吃败仗。

      蒙古

      元朝灭亡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分为三部,自东向西分别为兀 良哈、鞑靼 、瓦剌。三部除互相攻杀外,还经常掠夺明朝边境。明成祖朱棣在位(1403-1424),先后五次率兵亲征,大败鞑靼、瓦剌,保障了边境的安宁。后瓦剌征服鞑靼,势力迅速扩张,常常南下侵扰。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大举内犯,在土木堡(现在河北怀来县)俘获英宗,明朝几至覆亡。也先及后被部下杀死,蒙古重新陷入分裂状态。成化、弘治年间,达延汗逐渐强盛,一度统一全蒙古。达延汗死后,蒙古又分裂成数十个独立的领地,其中以土默特部俺答汗最为大,多次举兵内犯。

      家世

      戚继光祖籍河南卫辉,后迁定远(今属安徽),再迁山东登州(今蓬莱)。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六世祖戚祥迁居安徽定远,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军,随其部将朱元璋转战各地。明朝建立后,戚祥战死于云南,明政府追念他的功劳,让其子戚斌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戚家又搬回了山东。自戚斌至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历五代近一百四十年,一直袭任这个职位。戚景通袭职后,任过都指挥、大宁都司,还在禁军神机营中任过职。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戚继光诞生于山东济宁东南的小镇鲁桥,第二天阳光灿烂,戚景通于是给儿子取名继光,希望他成为一个光辉的人物。

      教育

      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父亲戚景通武艺精熟,为人正直,忠于朝廷,为子孙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受家庭的影响,戚继光从小就喜欢军事游戏,常常用泥巴砌成城墙,用瓦砾堆成营垒,用竹枝纸张作成旗帜,由自己充当指挥,与其它小孩进行「战争」。戚景通对儿子期望很高,亲自教他读书写字,练习武艺,经常讲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另外,还请了一位好老师梁玠 ,专门辅导儿子的学业。在父亲和老师的耐心教诲下,戚继光不仅获得行军打仗的真实学问,还养成了良好的品质,树立了高远的志向,为以后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