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

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

  • 课程主讲:阎崇年等
  • 视频数量:41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国学文化

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的相关介绍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历来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主宰,而皇帝理所当然的成为这个主宰者。了解他们,可以把握那个时代国策的基准点,可以找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可以纵观整个朝代的改革变迁。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有着特殊的研究意义,而研究清代的皇帝则更是了解整个历史的关键之所在。外唐网带您一起揭开清代皇帝之谜。

    清朝Qing Dynasty(1636年—191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由满族贵族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1644 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清初 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 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清朝版图最大时达 1200 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尽管取得了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的发展并未逾越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轨道。

    经济上,仍然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绌,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清中叶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政治腐败,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地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改革活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皆以失败而告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爱国主义的浪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汹涌澎湃, 空前高涨。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开始标志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

    1618年(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编造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起兵反明。

    清朝建立和入关

    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死。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清朝正式建立。

    发展历程

    康(雍)乾时代

    清初,为缓和阶级和民族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

    康熙帝8岁即位,享国达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在位期间,擒鳌拜,扫除吴三桂等三藩之乱,战败台湾的明郑政权、平定西蒙古准葛尔叛乱,与沙俄签订和平条约《尼布楚条约》,并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和《康熙字典》等。康熙去世后,雍正帝即位,他以极端的办法和高薪来打击贪腐,整顿经济,推行改土归流。继位的乾隆帝为了从根本上实现思想专制,实行“半纂半毁”政策编纂《四库全书》,,建造奢华的圆明园,正式统一了天山南北(新疆)自称为十全老人,认为自己有十大武功,但其六次游江南普遍被认为是导致清朝由盛转衰的主因,另外乾隆时期出了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至18世纪中叶,清朝经济发展达一个历史上的新高峰,人口也大大增加。康雍乾三帝执行愚民政策,,屡兴时人所诟病的文字狱。其中,绝大多数只是牵强附会,但统治者发现后均采取了严格的惩罚措施,而且涉及面往往很广,凡是这个“大逆不道”的犯人的家属,只有处死充军、流戍、入官这几个下场。后果是许多无辜的书籍为了安全也被统统烧掉。一般认为文字狱的盛行压制了人民的思想,鲁迅曾称“清文字狱杀灭了中国人的骨气”。

    经济历史学证明所谓康乾是战乱引起的破坏后习惯性恢复,其经济规模在世界的总比例上并未明显超过明朝末期。明朝末期和康乾盛世之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960亿美元(1600年)、2286亿美元(1820年),都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左右,但国际地位此时已经被挑战,比如在朝半岛并不承认,仍保留崇祯年号。

    近代时期

    清朝从乾隆有衰落的现象,腐败日益严重。继位的嘉庆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更保守和僵化。19世纪上半叶,英国开始大量向中国贩售鸦片导致道光末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鸦片战争失败后,继位的咸丰帝所面对的时局是西方列强开始入侵,迫使清政府与其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一个是因为输掉鸦片战争所签的《南京条约》、接者因亚罗船事件和广西教案照成中英法战争输掉而迁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根据这些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时中国也自此逐步沦为半殖民与半封建的社会,主权受到严重损害。由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抗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运动,甚至一度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挑战。

    为挽救自身命运并增强国力,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遂展开了维新运动,试图革新图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自18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全国各地开始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修建新式学校、培训技术人才;同时也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逐步改进清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在文武齐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太平军、平定捻军之乱,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

    至18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并建成了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时人多数未明当代的国际形势,少数人的急迫性并无法改变多数官僚的旧思维,清朝的维新运动最终未达日本明治维新般的成效,结果导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结束标志

    19世纪末,中国国内的排外情绪开始高涨,结果在慈禧太后的纵容下引发义和团运动仇杀洋人,因此造成八国联军的入侵。1901年因此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为了拢络人心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政府也答应实行君主立宪。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结束。到1917年张勋又曾复辟清朝,但只持续了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