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百家讲坛之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

百家讲坛之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

  • 课程主讲:陈思和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国学文化

百家讲坛之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的相关介绍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综合性的复杂的共同体,这为海派文化的诞生和发展埋下了伏笔和基础,同时也成为了海派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从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到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流派再到四十年代承言情传统和现代主义探索的新海派 ,一大批文人墨客为海派文学摇旗呐喊。外唐网带您一起回顾海派文学,回顾那个时代。

    30年代中国沿海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产物。上海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得风气之先,但也是西方思潮与中国封建余毒交杂,社会矛盾尖锐,阶级对立严重的地方。清末才子佳人小说、“五四”后的新才子佳人小说、上海滩的腐朽社会风气、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对海派小说的形成都有影响。鲁迅曾说,海派文学为“商”“帮忙”,从中不难看出它的格调。这是一种商业味很浓的文学。海派没有成立过正式的组织,也未发表过宣言,之所以人们将其视作一派,是由于海派作家在思想倾向、艺术趣味和创作方法上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的挖掘。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周围的作家,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有人统计1928年前张资平70多万字的小说中,写恋爱的就有55万字。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其中包括已成流派的“现代派”诗歌,“新感觉派”小说,以及无法归入任何流派的上海作家如张爱玲,苏青,林徽音

    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

    海派文学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

    海派文学大体一致的特点:

    ①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

    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