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唐高宗真相的相关介绍
- 唐高宗李治被史学家一般认为碌碌无为,其实不然,李治从登基到执政时间较长,都显示出了他高超的统治手段,只是由于他之前和之后的李世民和武则天太过于耀眼,才被世人认为无用平庸。李治军事,政治才能都相当卓越,只不过在李世民后期众皇子争夺皇位之时,显得沉溺酒色不思进取,而那,不过是李治的韬光养晦之策罢了。外唐网从李治幸运登基说起,揭开唐高宗李治的真面目。
李治是唐太宗第九子,从长孙皇后的角度讲,他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常理,太子是轮不到他的。他于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七年,遥授并州都督。
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太子李承乾年幼时聪明伶俐,但是长大之后凶残顽劣,唐太宗对他十分失望;而长孙皇后生的第二个儿子,魏王李泰生得仪表堂堂,喜爱读书、著书,越来越受唐太宗宠爱。两人拉帮结派,相互斗争。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谋杀李泰未遂。太宗知道后异常愤怒,他亲自提审李承乾,李承乾回答:“儿臣已经贵为太子,还有什么好奢求的呢?如果不是四弟李泰苦苦相逼,我怎么会走到这步田地呢?父皇如果废了我,让李泰当太子,那我可真是落入他的算计之中了。”唐太宗觉得自己如果废掉李承乾,改立李泰,就等于再开一个恶例,让儿子们彼此竞争皇位,长此下去,以后宫廷里可就血腥不断了。为了保持稳定,太宗痛下决心,把李承乾和李泰双双废黜。这样,按照继承顺序就轮到嫡三子,也就是晋王李治做太子。
兵法上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李治是将这两句话用到极致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不是靠性格和才能取得太子之位的,而是用手段,高明之极的手段!李治性格内敛,世故而冷酷。说他内敛是因为在权力斗争激烈之时,他不参合其中冷眼旁观。他不只是观望谁输谁赢,也在观望他的父亲以及朝中重量级人物的性格与喜好、政治目的。以便寻找机会一步登天。
(1)他先看到了父亲被兄弟们争斗,相互残杀而弄得伤心欲绝,对于皇位继承者冷了心。李治瞧准了机会,利用孝心吸引唐太宗的眼球,为父皇吸脓、父皇生病了,他亲自端茶倒水,熬药不离左右。使得被儿子寒透心的唐太宗对李治好感大增,他说:“我有你这样的儿子,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我想,李治听了这句话,内心一定很兴奋,很激动。但是他却依然不动声色。
(2)李治看透了长孙无忌等贵族外戚、功臣一心想要扶持一个可以任由他们颁布的窝囊君主,以求长久富贵和权力这样的野心。他便整日里沉迷歌舞女色、对于皇权表现得毫无兴趣,在长孙无忌提到要他取代现任太子时,李治故作惊慌害怕,使得长孙无忌感到只有他晋王李治最符合他们的理想。从而,不遗余力地扶持李治。
(3)此时李治的冷酷也表现得极富有“人情味”《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太子和李元昌刚刚被囚禁的时候,魏王李泰为了想夺取太子地位,又担心李治和自己争便去吓唬李治。李治假装被吓到,整日里愁眉不展,唐太宗就问他是怎么了,可是怎么问李治就是不说。唐太宗问急了,李治才“不得已”将李泰吓唬自己的前前后后说了一遍。得到的效果是:唐太宗说:“立青雀,承乾与诸子不得活也,立雉弩方可保诸子。”就这样,李泰彻底失去了即将到手的太子之位。对待哥哥,这个竞争对手,李治毫不留情下手之狠,之高明恐怕没有人能够比得上。
在李治心里头,根本没有把孝道和友悌真正当回事。如果他真得很孝顺,为什么要在父亲的更衣室与父亲的小妾偷情呢?当皇帝以后,将这个小姨娘当成自己的女人立为皇后呢?如果每一个孝子都这样岂不乱套?
至于友悌,李治做得就更富有讽刺意义了。他当皇帝的第二年就借着长孙无忌的利剑毫不留情的除掉了自己的哥哥吴王李恪、姑姑丹阳公主和妹妹巴陵和高阳三位公主以及三位驸马、一个皇叔稳固了自己的皇位。他不过是在利用孝道和友悌罢了!
李治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在他将近四十年的统治生涯中显而易见,展露无疑。可是却在当皇帝以前,并没有任何表现。以至于唐太宗和长孙无忌认为他“懦弱无能”长孙无忌本着这个错误认识送掉了自己的老命。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
高宗即位起初四五年间由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朝政。太宗女高阳公主嫁房玄龄子遗爱。高宗即位,贬遗爱为房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荆王李元景及吴王李恪等谋反。事发,遗爱被杀,李元景、李恪及高阳公主等均赐死,高宗帝位由此得到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