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实用小儿推拿视频教程

实用小儿推拿视频教程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健康养生

实用小儿推拿视频教程的相关介绍

    小儿推拿,简单讲就是用于防治小儿病证的推拿方法,总体上还是属于中医药学的学科。由于幼儿的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关节、骨骼、脏器都比较弱小,在推拿过程中要非常谨慎。需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推拿师进行小儿推拿治疗。年轻或无经验者切不能轻易尝试。

    小儿推拿就是根据小儿的形体、生理、病理以及特定穴位的形态位置等特点,专用于防治小儿某些病证的推拿方,又称小儿按摩。关于小儿推拿,早在2000多年前即有这方面的论述 。1973年中国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 《五十二病方》中即有这方面的描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法中介绍了捏脊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膏摩防治小儿疾病的方法;宋代《苏沈良方》记载用掐法治疗脐风撮口等证。明清时期,推拿 疗法在儿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展成为小儿推拿专科,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门体系,这一时期出版了近30多种小儿推拿专著。

    小儿推拿的特点有:①在经穴方面提出了五指经穴通联的观点。②有适应于推拿特点的穴位,这些穴位大多集中于头面及上肢部,且穴位不仅是点状,也有线状和面状。如前臂的三关穴和六腑穴都是线状穴,而指面部的脾土、肺金 、心火、肝木、肾水诸穴皆为面状穴。特定穴位的点、线、面状和分布特色,更能反映推拿手法治病为主的特点。③诊断中发展了腹诊法,治疗上很重视归经施治和五行生克的基本法则。④在推拿手法方面,强调以轻柔着实为主,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小儿推拿八法为主的一整套小儿推拿手法和复式操作法。⑤在临床操作中,一是强调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的操作程序;二是强调手法的补泻作用;三是重视膏摩的应用和使用葱汁、姜汁、滑石粉等介质进行推拿,这样既可保护娇嫩皮肤不致擦破,又增强手法的治疗作用。

    小儿推拿的对象一般是指6岁以下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如泄泻、呕吐、疳积、便秘、脱肛、发热、咳喘、惊风、遗尿、肌性斜颈、斜视、小儿瘫痪等证。

    小儿推拿的穴位及手法

    1、脾径

    位置:(1)拇指螺纹面;(2)拇指桡侧缘。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

    操作:旋推拇指螺面或屈其拇指,沿拇指桡侧缘直推约300次,或直推拇指螺面约300次。

    2、胃径

    位置:拇指掌面第二节或大鱼肌外侧缘。

    主治:腹泻、呕吐。

    操作:直推300次。

    3、肺径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主治:胸闷、咳喘。

    操作:旋推或向指尖方向直推约200次,或由指尖向上直推100次。

    4、小肠

    位置:小指尺侧缘。

    主治:遗尿、尿赤。

    操作:从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反之,推50次。

    5、内八卦

    位置:掌心劳宫穴四周。

    主治:咳喘、呕吐、腹泻。

    操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用运法50次,掐3~5次。

    6、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缘(太渊穴到曲池穴)。

    主治:发热、恶寒、无汗。

    操作:直推300次。

    7、六府

    位置:前臂尺侧缘(神门到少海)。

    主治:发热、汗多、便秘。

    操作:直推300次。

    8、二人上马

    位置:手背侧小指与无名指指关节后陷中。

    主治:牙痛、惊、腹痛、脱肛。

    操作:掐3~5次,揉30次。

    9、虎口

    位置:手背侧第一、二掌骨之中,稍偏食指(即合谷穴)。

    主治:感冒、牙痛。

    操作:拿3~5次。

    10、腹

    位置:腹部。

    主治:腹胀、食积、呕吐、腹泻、疳积。

    操作:指摩、掌摩约5~10分钟;沿季肋向外分推。

    11、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主治:发热、咳喘。

    操作:按、揉50次,或沿肩胛骨内缘自上而下分推30次。

    12、龟尾

    位置:尾骨端到肛门之间(即长强穴)。

    主治:腹泻、脱肛、便秘。

    操作:揉、旋推300次,掐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