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河蚌育珠

河蚌育珠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农业技术

河蚌育珠的相关介绍

    我们知道珍珠是从河蚌来的,河蚌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和北非。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珍珠。外形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壳质薄.易碎。两壳膨胀,后背部有时有后翼。壳顶宽大,略隆起,位于背缘中部或前端。壳面光滑,具同心圆的生长线或从壳顶到腹缘的绿色放射线。胶合部窄,无齿。斧足发达。雌雄异体。肉可食,亦为鱼类、禽类的天然饵料和饲料。有的种类可用做淡水育珠。

    外壳

    无齿蚌具有两瓣卵圆形外壳,左右同形,呈镜面对称,壳项突出。壳前端较圆,后端略呈截形,腹线弧形,背线平直。绞合部无齿,其外侧有韧带,依靠其弹性,可使二壳张开。壳面生长线明显。

    壳的内面有肌肉附着的肌痕。与壳腹缘并行的外套痕;壳前上方有3肌痕,最大的一个椭圆形,为前闭壳肌痕;其后上缘为一小的略呈三角形的前缩足肌痕;其后下线为伸足肌痕。壳后端近背缘处有二肌痕,大的为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其前上缘一小的是后缩足肌痕。

    外套膜

    紧贴二壳内面为两片薄的外套膜,包围蚌体,套膜间为外套腔。套膜内面上皮具纤毛,纤毛摆动有一定方向,引起水流。两片套膜于后端处稍突出,相合成出水管和入水管。入水管在腹侧,口呈长形,边缘褶皱,上有许多乳突状感觉器;出水管位背侧,口小,边缘光滑。

    呈斧状,左右侧扁,富肌肉,位内脏团腹侧,向前下方伸出。为蚌的运动器官。

    肌肉

    与壳内面肌痕相对应,可见前闭壳肌(anterior adductor)及后闭壳肌(posterior adductor),为粗大的柱状肌,连接左右壳,其收缩可使壳关闭。前缩足肌(antenor retractor),后缩足肌(pposterior retractor)及伸足肌(pprotractor)一端连于足,一端附着在壳内面,可使足缩人和伸出。

    消化系统

    口位前闭完肌下,为一横缝。口的两侧各有一对三角形唇片,大,密生纤毛,有感觉和摄食功能。口后为短而宽的食道,下连膨大的胃,胃周围有一对肝脏,可分泌淀粉酶、蔗糖酶,有导管入胃。胃后为肠,盘曲于内脏团中,后入围心脏,直肠穿过心室,肛门开口于后闭壳肌上,出水管附近。胃肠之间有一晶杆,为一细长的棒状物,前端较粗,顶端形态变异较大,呈细尖、膨大、钩状、盘曲等。晶杆位于肠内,其前端突出于胃中,与胃盾下部相接。晶杆可能为储存的食物,河蚌在缺乏食物条件下,24小时后晶杆即消失,重新喂食,数天后晶杆恢复存在。河蚌以有机质颗粒,轮虫、鞭毛虫、藻类、小的甲壳类等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