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雷雨》选段的相关介绍
- 在上海土生土长的沪剧,富有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音乐柔和、优美,且富有江南乡土气息。可以说,它起源于江南一带农村中的“小山歌”。这些“小山歌”受到弹词等其他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不同的花鼓戏,备受观众朋友们的喜爱。
沪剧属江、浙、长江三角洲吴语地区滩簧系统。兴起于上海。因上海简称沪,故名沪剧。主要流布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沪剧源出太湖流域的吴淞江及黄浦江一带农村中的“小山歌”。在长期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为说唱形式的滩簧调,到清道光年间,已有上手(男角)、下手(女角,由男子装扮)操胡琴,击响板,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后又发展成由三个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操乐器伴奏的“同场戏”。
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滩簧,称作本地滩簧,简名“本滩”。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游艺场,1914年,邵文滨、施兰亭、丁少兰等发起组织“振新集”,从事本滩改良,易名为“申曲”。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沪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沪剧拥有众多的著名老演员,如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石筱英、王盘声、杨飞飞、汪秀英、王雅琴等,深为广大观众所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