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就会的耳穴疗法教程的相关介绍
- 外唐网提供的这部一学就会的耳穴疗法教程是由耳疗专家、北京中医学校高级讲师——何征女士主讲的精品教程。通过它您可以进一步了解、学习耳穴疗法的相关知识。
耳廓的神经、血管最为丰富,刺激耳甲廓、耳甲腔等处,有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以及内脏功能的作用,尤其是刺激迷走神经可影响胰岛素值,进而掏食欲,达到减肥的目的。
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耳与经脉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早在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廓周围。如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经脉、经筋分别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阳明大肠经之别络入耳合于宗脉。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或分布于耳廓周围,但均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达于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临床实践中发现,接受耳针或耳穴贴压治疗的病人,有轻微的触电或气体流动或一股发热暖流感由耳廓沿着一定路线向身体的某一部位放射,其经过路线大部分与经脉循行的路线相似。如对针刺经穴循经感传显著的受试者、刺激耳穴时出现循经感传进行了观察。在104次的测试中,90次所诱发的感传的循行路线与耳穴刺激互有特异的对应关系,约占86.5%,其余14例感传系沿着同名经、表里经或其他无关经脉的路线循行。由此可见,耳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十分密切。故而刺激耳廓上的耳穴,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在经典著作中,有关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很多。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脉度》亦说:“肾气温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也说:“肺主声,故令耳闻声。”后世医著在论述耳与脏腑的关系时更为详细,如《千金方》中说“……神者,心之脏……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证治准绳》也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中进一步将耳背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其云:“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以上这些论述,体现了耳与脏腑在生理方面是息息相关的。临床用电针耳穴胃区,观察对人体胃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针刺耳穴胃区对胃电的波幅和频率,其效应呈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即针前胃电波幅和频率偏低者,针后可提高;针前偏高的针后则能降低。提示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有恢复其机能正常的作用,说明针刺耳穴胃区对胃功能调整有相对的特异性,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针刺或贴压耳穴可调节脏腑和器官功能活动,从而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