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练到教视频的相关介绍
- 大家都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离不开锻炼。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照理说人们的健康状况应该越来越好,然而事实却是:人们的健康状况反而在走“下坡路”,原因是什么呢? 不妨听听赵之心老师是如何讲解的。
赵之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原北京体育大学教师,首都体育学院 客座教授、全国妇联与卫生部“中国女性健康大讲堂” 健康大使、中国保健协会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病研究会理事,国企联健康工程运动健康专家组首席专家,北京市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秘书长、全国妇联与卫生部“中国女性健康大讲堂” 健康大使。
赵之心,1976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田径专业,原北京体育大学教师。1985年曾连续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和体育科学进步一等奖,在全民健身及运动养生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00年经国家体育总局审批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近年来多次作为主讲嘉宾参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科学健身专题节目录制。从1997年开始,在科普巡回讲演中,以《参加运动,创造生命精彩》、《中老年人体质与健康》、《女性正确的健康观与科学健身》、《运动成就健康》等报告题材在北京及外地作了近2000场报告,广受好评。
从1997年开始,之心老师成为北京市全民健身专家讲师团成员,他通过总结和创新,创立了“有氧健身大步走”、“强身健骨操”、“新编五禽行”、“新编八段锦”等简单易行、成效显著的大众锻炼方法。先后在全国演讲达2500场,参与人数将近百万人次。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日常范围内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关于健康有许多定义,都有其依据也都有其不完善之处。在众多的定义中比较权威性的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是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身体不适或不衰弱。有人指责它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式"的定义,或认为这不是健康的定义,而是社会的奋斗目标,或称它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健康。实际上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健康都是个模糊概念。没有病痛当然是健康的基本条件,但病痛的概念并不比健康更清晰,一个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只要不接触过敏源,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他都是健康的,但一接触过敏原,轻则出现皮疹或哮喘,重则休克甚至死亡。用与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定义健康,把人同环境联系起来理解健康,是一个进步。用生物学参数来定义健康,似乎是最精确和最方便的,因为只要翻开医学的教科书,就可以找到人体各方面的正常值。但身高超过常人的运动员按照这个标准,就应划为不健康的范围。实际上这些正常值都是从正常人中调查后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来的,但其正常范围并未包括全部正常人,只取了中间的95%,也即超过上限的2.5%和低于下限的2.5%,正常人并未包括在内。所以不少临床学家都认为在这里“正常值”的名称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应该改为“标准值”或“变异范围”,以免引起误解。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定义已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但“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是一个不易掌握的标准。
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与否关键在于脏腑和经络是否健康,而脏腑是否健康关键看脾胃的健康状况,中医有个著名论断“脾胃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一切饮食和活动的供应完全在于脾胃的功能,所以中医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就在于脾胃是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