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手语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 外唐网给您提供的这部中国自然手语教学视频结合了中国南北方和港、澳聋人群体中最常用的手语词汇,以聋人交往中的实际自然用语开展教学,便于各层次人士学习中国手语,是一部非常不错的手语学习教程,也是中国手语教学中一个有创意的尝试。
手语是用手势比量动作,根据手势的变化模拟形象或者音节以构成 的一定意思或词语,它是听力障碍的人(即聋哑人,以下简称为听障人)互相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一种手的语言,它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而对于听力障碍的人来说,它则是主要的交际工具。
古代就有手语的存在,并非专为聋哑人所有,古人靠手势来传达沟通意见,而后才慢慢产生语言。古人以打猎耕种为主,社会上需要遵循的规则也少,因此聋人较能适应生活,但文化发达后社会进步,抽象的符号也多,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只好藉手语来表达沟通情意了。
手语历史悠久,但是正式的聋教育却是四百多年前才发展的,可考察到的是法国第一位伟大的聋教育家德雷佩神父,为了需要,自己创造发明手语以利管训工作。到了1760年他的收容所改为国立聋校,他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他的助手认为应该编手语字典,也花很多时间致力于手语编辑工作,可惜手势太复杂,不能广泛被人使用,何况一个字有时往往需要用许多手势方能解释清楚,尤其抽象的表达更难,所以在1880年后只好改用口语法教学。
美国在1817年设救济院,收容聋者并开始使用手语。日本模仿力强,1880年也在东京设立第一所聋哑学校,而后大阪、京都也都相继成立聋校。1895年起台湾被日本人占据50年,在这段期间日本人在台湾的台南、台北成立聋校,所使用的手语大多是东京、大阪型。
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耐德夫人,在大陆山东成立启瘖学校,她采用口语教学,出版一套用贝利字母拼音编辑的《启瘖初阶》读本,聋人间也有他们使用的大陆型手语,而且广行于北平、上海、南京和广东,甚至香港各地,1945年台湾光复,在台的日本老师被遣送回国,1949年大陆解放后,有些大陆聋校的老师栈台北启聪任教,于是台北混合了一些大陆语。左营启英聋校姜校长毕业于大陆启瘖学校,则采用大陆系手语。再加上聋胞散居各地,北、中、南三所聋校地区隔离,于是聋人所使用的手语逐渐现差异。
有这样的故事,花果山的一只石猴下山找同伴,他跑到豺狼身边,豺狼不跟他打招呼。他跑到虎豹身边,虎豹也不答理。他又去跟獐鹿看见他,箭一般跑掉了。他刚朝一对仙鹤走,仙鹤看见他,拍拍翅膀飞走了。石猴觉得很奇怪,跑到溪边去喝水,在水影中看见自己的模样,原来跟豺狼、虎豹、鹿茸不是一类。他最后找到了一群猴子,大家欢迎他入伙,他乐坏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聋人是手语族。他们的特殊之处,就是由于他们听不见,说不了话,谈话的形式(方式)、习惯与一般人同自然形成手语群体。这犹如操着不同方言的人,自成群落一样。健全人与健全人在一起,会感到交际谈话自由在十分方便,这一点,聋人亦然。不过,聋人听不见,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窒息感,这是处于无声世界里,什么声音听不见的难受感觉吧,所以,聋人喜欢与聋人在一起过群体生活。可以用手语聊天玩乐,可以自由自在地交流思想感情,并由此获得一些信息,不至有与世隔绝之感。就连聋哑学校的小学生,每到放学之际都不想马上回家,这并非他们不爱家,只为回家没人陪他聊天(玩),所以,宁愿在学校多呆会儿再走。难怪他们对聋人那套手语无师自通,很快成为手语族的成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