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戏剧艺术欣赏(自考)

戏剧艺术欣赏(自考)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其他课程
  • 课程人气:906

戏剧艺术欣赏(自考)的相关介绍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而艺术欣赏则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笔者给您收录的这部戏剧艺术欣赏教程既可以帮助您学习戏剧艺术欣赏知识,又可以帮助您通过戏剧艺术欣赏自学考试。

      戏剧美学,是戏剧学与美学两者之间相互交错和紧密结合而成的一门新的学科,是研究戏剧的美和审美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戏剧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外乎是戏剧美的哲学、戏剧美的本质特征、戏剧社会学等等。但最根本的是研究戏剧美的特殊性,即主要的审美特征。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以表演艺术为中心,融合了多种艺术要素。它需要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需要舞台装置,如灯光、道具、服装布景等用以表明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身份;需要有演员的表演用以表达剧情和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各种艺术,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都要改变自己原有的独立性,而“化合”(不是“混合”)成戏剧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塑造完整而生动的舞台形象和表达戏剧的思想内容服务。

      集中、尖锐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可以说,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戏剧正是通过一系列动态的矛盾冲突来展示情节、表现人物的。戏剧的语言叙事性与抒情性并重,并且富有动作性。戏剧的表演外形动作与内心动作并重。戏剧是一种凭借舞台表演的直观性艺术。它所使用的媒介和手段,区别于文学、绘画、雕刻,也区别于影视靠影像再现人物形象,而是同看戏的观众一样能呼吸、有动作、会说话、活生生的人——演员。舞台形象既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而且是立体的,能活动的形象,是由演员与观众直接交流来产生审美效果,而不是像影视那样靠影像与观众间接交流产生审美效果。因此,戏剧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容易给观众以直接感性的真实性感觉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审美魅力,或者我们通常说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奥赛罗》写的是威尼斯大将摩尔人奥赛罗和威尼斯元老的女儿苔丝狄蒙娜冲破阻力,结为伉俪,而嫉妒却使这桩婚姻走向毁灭,在坏人伊阿古的挑唆下,奥赛罗深陷于猜忌之中不能自拔,最终杀死了无辜的妻子。该剧在纽约演出时,由美国著名演员威廉·巴支扮演伊阿古。当台上演到奥赛罗误中伊阿古的奸计,将苔丝狄蒙娜掐死时,台下一个军官怒不可遏,竟开枪打死了舞台上的伊阿古。因为威廉·巴支将伊阿古卑鄙无耻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使观众痛恨得咬牙切齿。当时,台上台下一片混乱。待这军官清醒过来,明白了这是在演戏时,深为痛悔,也当场自杀了。这件事震动了全球。纽约市民将这两位戏剧艺术的牺牲者合葬在一起,并在墓碑上写着:“最理想的演员与最理想的观众。”

      在整个戏剧艺术中,中国戏曲占有特殊地位。它是把戏剧的内容与歌舞的形式高度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种类。它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比话剧更带综合性的艺术。

      从形式方面来看,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就是唱、做、念、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法(头发)、步法。在演一出戏时,如何运用手式、如何运用眼神、身体如何动作、头发如何甩动、步子怎样走,都是有讲究的。连怎样表现人物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感情,也全都提炼美化成一套完整程式。不像话剧那样,可以让每个演员根据自己对剧情的体会,根据实际生活和塑造人物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动作,中国戏曲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从艺术形式上看,表现手法具有两大特征:虚拟性——景物、动作一般是虚拟的,骑马、行舟、上楼下楼、上岭下坡,伴随着人物的虚拟动作,出现了高山、平地、江河、湖海、厅堂、卧室;瞬息之间,厅堂、卧室可转化为长街、小巷,一马平川可以转化为浩荡江河。因此戏剧舞台的时间与空间非常灵活,不受限制;规范性——即程式化,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加以夸张,使之节奏化、美化,成为一种规范的东西,大家约定俗成,沿用了下来。这两点,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在审美表现上的根本区别。可以说,虚拟是产生程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理论根据,程式化是虚拟在艺术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从结构方法上来看与传统的话剧也有区别。话剧虽有一条主线贯穿全剧,但是它的一幕或一场,情节的主线与副线总是纵横交织,如同绕成的线团一样,形成一个立体的团块。比如曹禺的《雷雨》,幕一拉开,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冲突,立刻就呈现在观众面前:四凤与鲁贵、鲁贵与大海、四凤与繁漪、繁漪与周萍、繁漪与周冲、周朴园与繁漪、周朴园与周萍,参差交错,四幕戏就是四个团块,全剧用一根隐伏的主线,把四个团块串联、组合起来,展示了一幕深刻的人生悲剧。而中国戏曲常常采用点线结合,每一出戏一条主线,每一场戏一个中心事件,强调一线到底,有头有尾,脉络分明。比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折(有说二十一折):第一本里面第一折,惊艳;第二折,借厢;第三折,酬韵;第四折,闹斋。确实是一折一个中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