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播放
- 分集下载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相关介绍
我们给您收录的这部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教程不仅系统地阐述了法学的基础理论和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法律制度,而且还以人生观和道德观为主线,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修养类的核心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它是根据高职生成长的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变化、发展的规律,针对高职生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成才等实际问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才观、职业道德观教育作为主线,教育、引导高职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每个高职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必经环节,是高职生成才的一门必修课。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宗旨和主要任务是:积极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教育和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认识自身、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对高职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高职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成才观,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为手段。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一般限于宪法。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法律将随着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规范性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法律同时还具有概括性,它是人们从大量实际、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它的对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复适用多次的。法律还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是按照法律规定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不允许有法律规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道德是生活于一定物质条件的人们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标准来评价人们的言行、并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理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者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个问题,对我们理解法的概念有助益,同时,对我们制定良好的、符合民心、民意的法律是必不可少的。
法律与道德相同之处是:第一,它们都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第二,它们的内容是互相渗透的。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要求常常明文规定在法律里。例如我国宪法第24条、第46条、第51条等条款中,就明确规定了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内容的“五爱”以及社会公德的要求。在宪法的其他条款和一系列法律中,也直接规定或隐含了道德的要求。第三,二者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并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在经济基础基本不变而经济体制有了变化、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的情况下,法律和道德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宪法作了修改,法律、法规正在进行大量的立、改、废,道德也发生了变化。第四,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它们追求的都是社会秩序安定,人际关系和谐,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