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剧的相关介绍
- 伴随素质教育的掀起,课本剧像一股和畅的春风吹进了校园,其艺术魅力独具特色。课本剧以其演出形态的丰富活泼,观演关系的天然和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通过排演课本剧,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增添了自信心,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呢?我认为,应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呆板的语文知识同鲜活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定然会兴趣大增,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编演课本剧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在此,笔者首先谈谈语文教学中课本剧的调味剂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素质教育而言,学生排演课本剧的投入是全方位的,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它可以帮助学生把书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培植感情,磨炼毅力。过去在教某篇课文时,教师通常照本宣科,似乎在唱独角戏,学生往往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形式一翻新,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再大的困难也愿意去克服。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同学们通力合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导演或演员;擅长绘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或照明;会写文章的,就改编剧本……总之,同学们各尽所能,团结协作。因此,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增强课堂艺术效果 课本剧的表演,要将很多叙述性的语言转化为对话,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要认真揣摩人物性格,围绕剧情的推进,动作、表情、对话都要求达到高度的个性化,才能达到良好的表演效果。如学习《枣儿》时,我挑选一名个头矮小、极富童真童趣的同学扮演小男孩,另一名诚实稳重的同学扮演老人。小男孩手提一篮红红的枣儿,配上天真无邪的表情、夸张的动作、稚嫩的语言,那活泼可爱的形象至今同学们仍记忆犹新。如此精湛的表演,说明学生既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又准确把握了人物性格特征,更为课堂增添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四、活跃语文课堂气氛 课本剧表演的成功与否,除了“编剧”的精心策划、“导演”的成功指导、“演员”的倾情演绎外,还要求表演者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才能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表演越逼真,越能打动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一台成功的课本剧表演,就如同一场精彩的电影,让人回味无穷。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同学们夸张的语言、诙谐的动作及滑稽的神态等表演,把皇帝的昏庸、愚蠢、爱慕虚荣和老大臣等官员的虚伪、阿谀奉迎及骗子的狡猾、自欺欺人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让学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嘲讽和鞭挞,而且使课堂轻松愉快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呢?
首先,精挑细选。我们要指导学生选择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有矛盾冲突的课文,如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童话寓言、文艺名著等,这样易于初学者表演。表演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先天具备表演天赋。对于不同的角色,要挑选出最合适的演员,才能达到最佳表演效果。这就要求师生共同选定,可根据剧情需要,采取自选、推选、筛选、竞选等方式进行。
其次,精编细演。戏剧家易卜生曾经说过:“人生不是演戏,但不能没有戏剧意识”。编剧本前,要求同学们认真读懂课文,了解并具备相关的戏剧知识,做到知背景,明主题,熟内容。课本里冗长的内容可删减,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内容可增添。舞台布置和道具可从简,重点是表演好人物对话,注意把握好语调、语速、节奏和停顿,最大程度地为突出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服务。
最后,精品细评。课本剧表演完后,师生共同品析评定。编剧在对课文的理解,导演在对演员的指导及演员在对角色的把握等方面各有哪些优点值得肯定,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以后改进,重点是指出创新和成功之处,同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品评方式可多样化,如可以采取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等方式,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