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网校英语公开课的相关介绍
- 沪江网校公开课是一种在线的互动学习方式。同学们通过沪江网校自主开发的语音聊天系统听老师或主持人讲课、互动沟通,达到和真实讲座一样的学习体验。公开课的题材都和语言学习相关,涉及备考、文化、口语、语法等多种主题!
作为一种教研形式的公开课,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它应具有原生态、研究性和鲜明的个性,公开课以有原则、讲方法的教学评论作引导,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坚实的台阶。
公开课是一种面向非特定人群作正式的公开的课程讲授形式。面向学生的公开课除了学生参加听课外,一般还有领导及其他老师参加,是老师展示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好时机.面向企业的公开课,是多个企业参加同一主题的课程。
作为一种教研形式的公开课,具有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它应具有原生态、研究性和鲜明的个性,公开课以有原则、讲方法的教学评论作引导,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坚实的台阶。伴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推进,教育界不仅努力更新指令型课程中已经形成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在积极反思着长期沿袭的不乏泡沫的教研方式。诸如对教案编制、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一系列教研活动及其流程发出了“伪教研”等令人深思的尖锐批评,近期特别对五花八门、精心包装的所谓“公开课”提出了强烈的质疑。毫无疑问,以一种理性的心态研究公开课的是是非非,特别是对于高中新课程的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另意
也有人这样看教师的公开课------既不是汇报课,也不是观摩课。即使是汇报课或者观摩课,也应该是教师授课水平的真实展示,而不应该是仅仅展示老师好的一方面,而把问题掩藏起来。掩藏问题的公开课是表演,是作秀,是糊弄人的把戏,不是教学。老师们真正是想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那么他们应该把公开课当成是一种发现问题,集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公开课要葆有原生态
一堂供人研讨、向人展示的公开课,首先应有“平实”的教学品格。所谓“平实”,是指在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流程上是属于常态的,即不掺杂有失教学自然形态的花拳绣腿式的虚假,从而不影响对它作出客观公正的评论与研讨;所谓“平实”,是指在课堂教学内容与结构上蕴含着经得住推敲的坚实品格,即有含量、有底气、有灵魂,不妨着意设计但又天然浑成,这样的课例显示着教师的独特教学追求而又深具清水芙蓉般的艺术气质。因此,平实的课就是平常的课,但平常的课未必就是平实的课。又因为倡导公开课以平实为美,故而难免有平常之缺陷或局限,这需要我们转变对好课的审美观念:有时候残缺也不失为美。诸如,不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而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情意要素、学科知识及能力为第一价值追求;不刻意追求和谐一致的共识或结论而自然地留下某个问题以作课后之思;不刻意地掐表踩时、非以铃声为课之落幕不可,如以略微“拖堂”换取课之“豹尾”则得已偿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公开课要具备研究性
应当明确,公开课向人所呈显的教学生态并非是某种长官意志支配下已成定论故非要普遍接受乃至仿效的,“好课”的概念决非是由特定人事背景而先定的,恰恰相反,需要在观摩、评议和争鸣的过程中逐渐为人所认可、所接受。质而言之,公开课之所以值得大家关注和品评,是根因于其内在的思想含量和艺术含量,是这种特定的内在品质而赋予其可研究的价值。这种研究价值表现在课堂的各个层面上。就课程理念而言,研评立课的根本宗旨是是否以促进每一位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为目标,即新课程所高扬的“三维目标”(包括智力要素和情意要素)。就教学方法而言,研评上课的过程是以教定学甚至以教代学还是以学定教进而以教助学(这是新旧课程在实施方法上的分水岭)。就课堂伦理关系而言,研评班内是否师生平等、生生合作,课堂上是否真正形成了开放而和谐的“民主小社会”。其实可研讨的问题远不止于此,如多元解读与价值引导、基础知识在三维目标中的地位及有机融合、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性学习的分寸感把握、教师自身的无可看性与课程深度感的辩证处理等等。如果公开课没有这些可以圈圈点点、评评议议的研讨价值,则失去了“公开”的本真意义。
公开课要具有鲜明的个性
新课程要求每位教师从指令型课程与教学的单一执行者转变为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这使教师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风貌成为一种必然的教学趋势。今后的公开课,课堂是否具有可看性和观赏性,教师表现是否尽善尽美,并不重要,但能否凸显教师的教学个性、使公开课具有一种无可重复性,却是人人都应追攀的。如果执教者自信地称曰:这堂课也许不算很可看,但很有个性——这就是一堂值得称道的公开课。进而言之,个性化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成为公开课的生命线。它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生成、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形式安排、学习方法选择、现代技术使用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执教者是否闪烁出思想个性和言语个性,成为“立课”的标志。要创造自己的课堂,首先要善于思考如何去点燃青春生命,如何去释放学习智慧,进而通过有激情、有魅力的言语去调适、催生个性化课堂。尤其是语文等人文学科课程,这方面要求更高、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