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播放
- 分集下载
- 1.1.1-课程介绍
- 1.2.1-1.1原子核的组成、质量和半径(1)
- 2.1.1-1.1原子核的组成、质量和半径(2)
- 2.2.1-1.2原子核稳定性的实验规律
- 2.3.1-1.3原子核的结合能(1)
- 3.1.1-1.3原子核的结合能(2)
- 3.2.1-1.4核力及核势垒
- 3.3.1-1.5原子核的矩(自旋、磁矩和电四极矩)(1)
- 4.1.1-1.5原子核的矩(自旋、磁矩和电四极矩)(2)
- 4.2.1-1.6原子核的统计性质
- 4.3.1-1.7原子核的宇称(1)
- 5.1.1-1.7原子核的宇称(2)
- 5.2.1-1.8原子核的能态和核的壳层模型
- 5.3.1-第一章小结
- 6.1.1-2.1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 6.2.1-2.2递次衰变规律
- 7.1.1-2.3放射系
- 7.2.1-2.4放射规律的一些应用及第二章小结
- 8.1.1-课前讨论及3.1α衰变(2)
- 8.2.1-3.1α衰变(3)
- 9.1.1-课前讨论及3.2β衰变(1)
- 9.2.1-3.2β衰变(2)
- 10.1.1-课前讨论及3.2β衰变(3)
- 10.2.1-3.2β衰变(4)
- 11.1.1-课前讨论及3.2β衰变(5)
- 11.2.1-3.3γ跃迁(1)
- 11.3.1-3.3γ跃迁(2)
- 12.1.1-课前讨论及3.3γ跃迁(3)
- 12.2.1-3.3γ跃迁(4)及第三章小结
- 12.3.1-4.1原子核反应概况(1)
- 13.1.1-原子核衰变总结及衰变纲图的认识
- 13.2.1-关于衰变纲图的讨论及期中考试的要求
- 14.1.1-课前讨论及4.1原子核反应概况(2)
- 14.2.1-4.2核反应能和Q方程
- 14.3.1-4.3实验室坐标系和质心坐标系
- 14.4.1-4.4核反应截面和产额(1)
- 15.1.1-课前讨论及4.4核反应截面和产额(2)
- 15.2.1-4.5核反应中的分波分析
- 15.3.1-4.6核反应机制及核反应模型以及第四章小结
- 16.1.1-课前讨论及6.1概论
- 16.2.1-6.2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
- 17.1.1-课前讨论及6.2重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
- 17.2.1-6.3快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18.1.1-课前讨论及6.4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
- 18.2.1-6.4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
- 19.1.1-6.4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3)
- 19.2.1-6.4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4)
- 20.1.1-课前回顾及6.4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
- 20.2.1-7.1核衰变和放射性计数的统计分布
- 20.3.1-7.2放射性测量的统计误差(1)
- 21.1.1-课前回顾及7.2放射性测量的统计误差(2)
- 21.2.1-7.3带电粒子在介质中电离过程的统计涨落及7.4辐射粒子与信号的时间分布
- 21.3.1-8.1气体中离子与电子的运动规律(1)
- 22.1.1-课前回顾及8.1气体中离子与电子的运动规律(2)
- 22.2.1-8.2电离室的工作机制与输出回路
- 22.3.1-8.3脉冲电离室(1)
- 23.1.1-课前回顾及8.3脉冲电离室(2)
- 23.2.1-8.3脉冲电离室(3)
- 24.1.1-课前回顾及8.3脉冲电离室(4)
- 24.2.1-8.4累计电离室
- 24.3.1-8.5正比计数器(1)
- 25.1.1-课前回顾及8.5正比计数器(2)
- 25.2.1-8.6GM计数管及第八章小结
- 26.1.1-9.1闪烁体
- 26.2.1-9.2光电倍增管
- 26.3.1-9.3闪烁探测器的输出信号(1)
- 27.1.1-课前回顾及9.3闪烁探测器的输出信号(2)
- 27.2.1-9.4单晶闪烁γ谱仪(1)
- 28.1.1-9.4单晶闪烁γ谱仪(2)
- 28.2.1-10.1半导体的基本性质
- 28.3.1-10.2均匀型半导体探测器及10.3PN结半导体探测器(1)
- 29.1.1-课前回顾及10.3PN结半导体探测器(2)
- 29.2.1-10.4锂漂移半导体探测器及10.5高纯锗(HPGe)半导体探测器
- 29.3.1-10.6锂漂移和HPGe半导体探测器的性能与应用及10.7其他半导体探测器
- 29.4.1-12.1放射性样品的活度测量(1)
- 30.1.1-探测器的基本性质、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γ能谱的主要特征
- 30.2.1-γ能谱解析的讨论
- 30.3.1-期末考试的重点和要求
- 31.1.1-12.1放射性样品的活度测量(2)
- 31.2.1-12.2符合测量方法
- 31.3.1-12.3带电粒子能量与能谱的测量及12.4γ射线能谱的测量和能谱的解析(1)
- 32.1.1-课前回顾及12.4γ射线能谱的测量和能谱的解析(2)
- 32.2.1-13.1中子的性质及分类及13.2中子源及13.3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 32.3.1-13.4中子探测的基本方法及13.5常用中子探测器及13.6中子注量率测量的主要指标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的相关介绍
主教材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 ISBN: 978-7-5661-0187-7 主编: 陈伯显 张智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辅助教材 原子核物理 ISBN: 7-5022-2188-3 主编: 卢希庭 原子能出版社
辅助教材 Introductory Nuclear Physics ISBN: 0-471-85914-1 主编: Kenneth S. Krane JOHN WILEY & SONS,Inc.
辅助教材 核物理学 ISBN: 7-302-00909-0 主编: 徐四大 清华大学出版社
辅助教材 原子物理学 ISBN: 7-04-007940-2 主编: 杨福家 高等教育出版社
辅助教材 Radiation Detection and Measurement ISBN: 0-471-07338-5 主编: Glenn F. Knoll JOHN WILEY & Sons,Inc.
本课程是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基础课,内容涵盖了核辐射物理及辐射探测学两部分,构成了从辐射产生、辐射性质到辐射探测的完整体系。主要内容为: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各种辐射的产生及其特点,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探测器输出信号形成的物理过程,探测器工作状态与输出回路的关系,统计涨落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