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幼儿学数学视频教程

幼儿学数学视频教程

  • 课程主讲:
  • 视频数量:38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学前教育

幼儿学数学视频教程的相关介绍

      幼儿学数学视频教程从孩子的知识基础出发,着眼于培养孩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孩子动手画画、摆摆、贴贴、剪剪、拼拼、量量、数数、算算,重点学会怎样思考,从而起到帮助孩子活跃思维、举一反三、提高解题能力的作用。

      一、学习兴趣。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影响儿童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且它还影响着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只有当幼儿对某件事或者某个活动发生兴趣时,他才会积极地参加、主动地探索和自觉地学习。兴趣也是形成态度和树立信心的基础。如果幼儿在最初接触数学时就没有兴趣,学习的态度不积极,就很可能影响今后学习数学的学业成绩,导致在数学学习上的失败。

      影响幼儿对数学兴趣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习内容不适合幼儿的接受能力,二是教学方法不适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三是教师对幼儿学习成绩的态度。

      根据这我们就要在三个方面努力。在学习内容上最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是那些“使幼儿跳一跳够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就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内容,如果简单了幼儿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太难幼儿很难理解幼儿同样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认识10以内数的教学,小班的内容可为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在认识“1”和“许多”的基础上教幼儿区别“多”“少”,“一样多”;认识4以内数的形成和数数。中班在小班学习4以内形成和数数的基础上,继续学习10以内的形成的数数,并与认读阿拉伯数字相结合,同时学习10以内的数序和序数。大班掌握1—10的倒数和相邻数;区别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如果我们把学习内容颠倒着上那幼儿就会在学习上出现过难或过易的情况。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在这随手可得和百米跳也够不着的情况下消失。

      内容合适了但教学方法不当也很容易使幼儿失去学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多采用讲解,演示的方法,很少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这样常常使幼儿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一些数学语言或概念,这种没有理解内涵的语言、概念就成为枯燥的记忆符号而使幼儿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如在学“5的加减”时教师一味地在台上讲树上有5只鸟,飞走了2只,现在还剩下几只鸟?然后列出算式,不段地反复几次幼儿好象记住了。但在做练习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而另一种教师讲一遍而后幼儿在自己的桌旁操作并说出每次的操作步骤,这样在做练习时要比前一次很多了,后者在教学中注重了幼儿在解决抽象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直觉行动性的特点,幼儿在操作材料过程中获得的概念对幼儿来说是能理解的,是有意义的,也是有趣的。

      教师在幼儿心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态度对幼儿的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在课上发现给于一个孩子表扬,鼓励会给他带来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果有的幼儿在做题时是做错了不要紧,因为在幼儿时期保护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对数学的积极、好奇的态度比使幼儿得到正确答案更重要。

      二、学习数学。1、理解中学习。数学是以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特征的。因此要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幼儿真正理解一个概念,而不是记住一个概念。因为只有理解了,才能独立地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教师不要强迫他们接受暂时还不理解的东西。在幼儿还不能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包含关系时,不要硬教数的组成,满足与他们会讲一个树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起来就是这个树。这样做,虽然幼儿能够把从2到10的各数的组成背得滚瓜烂熟,但是遇到具体问题他就解决不了。例如:一个幼儿能训练讲出2可以分成1和1,却不知道两个娃娃可分成几个和几个。因此在教2的组成时宜从分实物如分糖、分积木、分娃娃之类开始,幼儿对分分合合等操作不会感到困难,但对如何表达出分和合关系的一句话:“2可以分成1和1,1和1合起来就是2”就比较困难,幼儿对“分成”“合起来”的含义不是马上能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可以让幼儿反复多次进行实物或小学具的分分合合实践操作,使这句话能随着幼儿实践操作过程逐步接受,并学会用口语表达。

      2、游戏中学习。游戏是幼儿期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获得数学知识 ,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将餐具(勺、碗、筷子等)一一发给“孩子们”。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幼儿发展了一一对应的概念。

      3、生活中学习。“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为数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但由于每个儿童生活的背景不同, 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开放题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探索, 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比如, 在教学“认识人民币” 一课时, 教师在练习中提出怎样付一元钱的公交车费?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有的说付1 元, 有的说付2 个5 角, 还有的付10 个一角, 也有说付5 个2角等等。在开放的运用中, 发展了学生思维, 帮助学生搞清了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再如, 生活中的“ 租车问题” 、“ 打折问题” 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熟悉的数学问题, 通过这些开放题的教学, 克服了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符合新世纪的人才培养精神。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 要求我们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 并根据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沟通。它打破了以往的学习模式, 通过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 协调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人人可参与, 个个可操作, 可自主探索, 也可小组合作。由于学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参与和合作的平台, 所以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如《有趣的拼搭》一课, 先让学生在“推推滚滚” 、“堆堆搭搭” 的游戏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的本质特征, 再通过“ 搭搭数数” 的游戏, 让学生用这四种几何形体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形, 寓教于乐。这样, 在动手实践中, 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情趣。

      4、区角中学习。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各自积累的经验互不相同,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此外在各种不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在认知发展上的个别差异。这些都使得幼儿各自具有不同的学习形式、学习速度和认知策略。在学习形式上,有的幼儿喜欢通过尝试错误的方式来学习,在与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减少错误的频率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有的幼儿却喜欢通过模仿的方式来学习,他在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活动要求的时候,通过向同伴模仿来熟悉要求,从而开始探索的过程以达到学习的目的;还有的幼儿喜欢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学习,等等。在学习速度上幼儿也存在着差异。有的幼儿对要求领会得快,尝试二三次就能掌握;有的幼儿仅仅依靠语言讲解还不能领会,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在教学中往往由于忽视了幼儿不同的学习速度,用同一进度要求每个幼儿,结果使速度慢的幼儿越拉越差,来在“不理解照着做”的圈子里转,最后失去学习进取的信心和兴趣,造成学业上的失败。美国有一教育心理学家就提出了这一观点:“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这时区角活动是幼儿最能够在自己能力水平和学习速度上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学习,从而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不断的进步。在区角里教师制作放置了与学习内容相应的操作材料,它可以供不同进度的幼儿操作如:7的加减就做了不同的数卡,和不同的实物理解慢的可看了实物摆数卡,理解强一些的就可以自己写数列算式。在这里教师还有时间进行各别的指导,使幼儿能得到充分的提高。

      三、家庭协助。家庭中存在许多有关数学方面的知识,如家人的鞋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摆放,在这过程中可以让孩子知道配对,双数,单数。认识家里各种家具的形状,特征,还可给家具进行分类等等。在不知不觉中幼儿对数的概念和逻辑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

      要让幼儿学好数学教师要做到把促进幼儿的发展放在首位,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保护他们的信心,然后施以一定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幼儿有可能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