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播放
- 分集下载
- 1.1-引入——北京房价
- 1.3-引入——美国量化宽松
- 1.4-核心问题
- 1.5-课程结构
- 2.1-什么是货币
- 2.2-货币形式的演变
- 2.3-货币层次
- 2.4-利率
- 3.1-什么是风险和收益
- 3.2-收入、资产和预期收益率
- 3.3-流动性
- 3.4-风险
- 3.5-机会成本和投资组合
- 4.1-什么是金融
- 4.2-金融模式
- 4.3-金融市场及工具
- 4.4-衍生品市场和工具
- 4.5-功能、结构及监督
- 5.1-参与者
- 5.2-一级市场
- 5.3-二级市场
- 5.4-股票市场
- 5.5-理性预期和有效市场假说
- 5.6-什么是债券
- 5.7-债券信用评级
- 5.8-公司债券融资
- 6.1-四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介绍
- 6.2-金融衍生产品的作用
- 6.3-远期合约
- 6.4-期货市场
- 6.5-期货市场:期货套期保值案例
- 6.6-期权市场
- 6.7-互换市场
- 7.1-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恒等式
- 7.2-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美国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 7.3-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国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 7.4-商业银行业务种类
- 7.5-银行管理的基本准则:概述
- 7.6-银行管理的基本准则:流动性管理
- 7.7-银行管理的基本准则:资产和负债管理
- 8.1-中国银行改革:背景
- 8.2-中国银行改革:过程概述
- 8.3-银行危机、风险概述
- 8.4-银行业风险概述
- 8.5-银行业风险概述:管理信用风险
- 8.6-银行业风险概述:利率风险
- 8.7-表外业务
- 9.1-非银行金融机构
- 9.2-保险公司
- 9.3-金融公司
- 9.4-投资银行和养老基金
- 9.5-共同基金
- 9.6-政府金融中介
- 10.1-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
- 10.2-进行银行业监管的理论必要性
- 10.3-银行业监管的基本目标
- 10.4-银行业监管的基本内容:商业银行的设立审批制度
- 10.5-银行业监管的基本内容:银行业日常监督管理概述
- 10.6-银行业监管的基本内容:银行业日常监督管理内容
- 10.7-银行评级制度、对问题银行的处理
- 10.8-资本金的管理(巴塞尔协议)
- 10.9-金融业监管方向的进一步讨论
- 11.1-中国金融机构体制演变:钱庄、票号
- 11.2-中国金融机构体制演变:早期代表性银行和货币体系
- 11.3-中国金融机构体制演变:建国前后的金融体系
- 11.4-中国金融机构体制演变:金融体制改革
- 11.5-中国金融体系的构成:银行资产
- 11.6-中国金融体系的构成: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
- 11.7-中国金融体系总结
- 12.2-央行的发展阶段
- 12.3-中国的中央银行
- 12.4-央行的职能
- 12.5-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 12.6-央行制度类型与组织结构
- 12.7-央行与政府关系
- 13.2-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 13.3-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 13.4-基础货币的决定
- 13.5-货币供给过程总结
- 13.6-货币供给的直接与间接调控
- 14.1-传统货币数量论
- 14.3-凯恩斯理论的拓展
- 14.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 14.5-货币需求经验研究
- 15.1-利率决定理论:古典观点
- 15.2-利率决定理论:流动性偏好观点
- 15.3-利率决定理论:可贷资金观点
- 15.4-影响利率的因素:货币观点与可贷资金观点
- 15.5-影响力利率的因素:债券观点
- 15.6-货币供给与利率
- 15.7-利率结构
- 16.1-世界通胀地图
- 16.2-通胀的定义与度量
- 16.3-通胀的表现形式
- 16.4-通胀的类型
- 16.5-通胀的影响
- 16.6-通胀与失业
- 16.7-通胀的成因
- 16.8-通胀的对策
- 16.9-通胀小结
- 17.1-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 17.2-最终目标
- 17.3-中介目标
- 17.4-近期目标
- 17.5-货币政策工具
- 17.6-货币政策操作
- 17.7-转轨中的中国货币政策
- 18.1-开放经济的国民经济核算:GDP与国际收支理论
- 18.2-开放经济的国民经济核算:东亚与中国的实例
- 18.3-国际收支平衡表
- 18.4-中国的汇率制度
- 18.5-三元悖论
- 18.6-汇率的几种形式
- 18.7-汇率制度
- 18.8-中国汇率改革
- 19.1-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
- 1.2-引入——通胀
- 14.2-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 7.8-银行管理的基本准则:资本充足性管理
货币银行学【华文慕课】的相关介绍
我们分享的这部货币银行学教程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黄益平主讲的精品教程。它为大家全面介绍了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信用工具、利息与利息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与体系、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等内容。
课程来源:华文慕课(http://www.chinesemooc.org/live/745076)黄益平教授于2011-2012学年录制的《货币银行学》,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而且是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它主要的业务范围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货币金属论者从货币的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出发,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
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货币金属论是货币金、银本位制的产物,随着20世纪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其影响力正日益减弱。
目前在西方货币学说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货币名目论,这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中可见一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马克思第一个科学地从多角度定义货币。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过不同的商品交换充当过货币,后来货币商品逐渐过渡为金银等贵金属。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商品货币(金银)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进入20世纪,金银慢慢地退出货币舞台,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支票成为各国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续,但是支配货币运动的始终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