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箫精彩演奏现场音乐聆听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排箫是由一系列管子构成的管乐器,管子都是按由长到短或由短到长的顺序排列,并且把它们并排联接在一起,管子的底部都用塞子堵住构成一个个独立的吹管乐器,吹奏时,气流进入管中,可以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既可以独奏又可以合奏。
希腊神话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掌管着森林和大地的牧神潘,形象特别怪异,头上有两个犄角,一脸络腮胡,还长着山羊蹄,他的外表简直就是个半人半兽。
有一天,在放牧的过程中,潘遇到了一个美若天仙的少女西瑞克斯,于是他向西瑞克斯表达了自己爱慕之情,西瑞克斯被这个丑陋的家伙吓坏了,她拼命地跑呀跑呀……
她跑到了河边,请求河神救她,河神就将她变成了河边的一丛芦苇。等到潘追到了河边,却看不到自己心爱的人,他大声的喊叫,也没有人应答,他只看见芦苇随风摇曳,只听见芦苇的低吟……
伤心之余,他将那芦苇割下削成了七段,把一段段的管子并排绑在一起,每天在河边吹奏,怀念自己的心上人……
为了纪念自己的心上人,他就把自己发明的乐器称为“西瑞克斯”。
这就是西方的潘笛(pan flute),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排箫。
参差不齐
中国有这样传说:华夏先祖黄帝曾命乐官伶伦制作乐器,他用竹做了“参差”,这种乐器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所以人们都说“参差不齐”。“参差”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排箫。
历史起源
排箫起源
排箫起源于何时,我们很难考查。考古学家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推测:
大约在7000多年前,有一天,有些原始人经过竹林时发现了一根被风吹断的半截竹子,在风中摇曳,同时发出美妙声音。其中一个人砍了一根竹管,把它握在手中,另一只手捂住竹管的底部,然后吹这支竹管,竟然发出了美妙的乐音。这时其他的人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砍了长短不同、粗细不等的竹管,做成了一个个独立的不同的音管,这就是最早的“单管排箫”。
演奏这种排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演奏者各持一支独立的音管,并按照一定的音序排列,他们得根据指挥的指示来演奏,当然了,每个人只能吹奏一个固定的音。后来有人发现,如果把这些音管排列好,捆绑起来,就能组成一个独立的乐器,一个就可以独立演奏一个完整的乐曲,这就产生具有实用价值的排箫。
排箫历史
排箫是汉族发明使用的乐器,现在在新世纪音乐中可算常规乐器
在中国,从出土的文物考查,排箫应属民族乐器。
在中国的敦煌莫高窟中一幅有双手持者一支正手直带排箫的“乐伎佛”的壁画。
在历史上,它有许多名字,如参差、云箫、凤箫等,也曾被叫做箫,但到了元朝,官方为区别于单管的箫管(洞箫),故把它命名为排箫。
排箫一管发一音,管数不一,古排箫由10至24根管组成。
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箫,是距今3000年的中国西周初期的骨排箫,这个排箫由13根长短递减的禽类腿骨制成,最长管32.7、最短管11.8厘米。这支排箫1997年鹿邑县太清宫镇长子口墓出土,出土时管身有带子束管的痕迹。这支排箫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
今存最早的石质排箫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一号楚墓,用整块石灰石雕琢而成,共13管,距今已2500年,从其腰部的捆扎雕饰看,当是竹排箫的仿制品。
今存最早的两支竹质排箫出土于战国曾侯乙墓,距今已2400多年, 它们的形状独特,好像凤凰的一翼,都是由13根长短不同的细竹管依次排列,用三道剖开的细竹管缠缚而成,表面饰有黑底红色三角回纹的漆绘。这两支排箫虽然形制相同,但相应的管长有别,是一对“雌雄箫”,雄的稍长,雌的略短,古时的雌雄排箫常作合奏,互相衬托,有如男女声二重唱。
在日本古都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仍珍藏着中国唐代的两支排箫遗器。当时在《东大寺献物帐》上,则称作“甘竹律”。
一支为12管,由椽木和革带缠合而成,高30.5厘米;另一支7管,高23.5厘米。两支都已残破,旧管内塞有纸堵,以便于调律,后经修补复原,其形甚为奇异。
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里,珍藏着一支清乾隆时(1736-1795)制作的排箫,共16管,每管都刻有音名,工艺十分精致,造型美观,本制套架上还绘有两条腾云而起的金龙,富有民族风格。
1981年吉林省歌剧院自行研制出双排加键排箫。这种排箫音域宽广,既可演奏悠扬舒缓乐曲,又可演奏活泼轻快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