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播放
- 分集下载
- 第1集:撩开神奇的面纱
- 第2集:撩开气的盖头
- 第3集:忧患的乾坤(伏羲与八卦、周文王与六十四卦)
- 第4集:大智者的玄思(孔子、老子)
- 第5集:阴阳流变(阴阳与“量子论之父”波尔的阴阳微章)
- 第6集:绝妙的辨证(上)(阴阳的偏盛与平衡)
- 第7集:绝妙的辨证(中)(阴阳的对立与转化)
- 第8集:绝妙的辨证(下)(调理阴阳以平为期)
- 第9集:五行的辨证(金木水火土的形成与邹衍)
- 第10集:天才的表述
- 第11集:五行循环天地人(五行的中医医案)
- 第12集:五脏的奥秘(上)
- 第13集:五脏的奥秘(下)
- 第14集:情绪与生命(上)(娥皇、女英与七情致病)
- 第15集:情绪与生命(下)(情绪太过对五脏的伤害)
- 第16集:神妙的经络(上)
- 第17集:神妙的经络(下)
- 第18集: 阴晴圆缺
- 第18集:谨和五味
- 第19集:风调雨顺
- 第20集;生存的空间
- 第21集:望闻问切
- 第22集:秋山红叶
医理视频教程的相关介绍
医理,也就是医学理论,治病救人都要依医理而行。医学有中医和西医之分,在本教程中,我们所要了解的医理主要指中医的医理。那么在学习之前,我们就先来对医理进行深入的了解。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损; 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研究,始可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 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 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百家,则不能默而识之; 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须探微,若能具而学之,则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孙思邈:《备急千斤要方》)。
由时空对应的本体论和阴阳对应和中的中国哲学可知,“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周易·系辞》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上述的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中医学本身即是关于“道”的学问,只有把握了“道”的哲学思辩,才能具体把握中医学,但由于自在的思维方式所决定,中国哲学在历史上并没有象西方哲学那样从西方文化中形成形式化的哲学,因此,“道”就不可能在形式化的思维中把握,而只能在存在的整体性上把握,因此,一个有贡献的中医学者,必须象孙思邈所论述的那样,非达到群书博览,涉猎百科而得“道”莫属。因此,举凡历史上的名医,无一不是对“道”有深刻的体认的得“道”者,从而使其“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而在完成对中国的文化外化为哲学之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也将以自为的思维方式指导中医学的研究,中国哲学的自为的形式将对中医学的发展带来根本的正本清源和本质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