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沙漠中的西夏王朝史料纪实的相关介绍
夏国曾经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中,并扮演着强大帝国的角色,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与蒙古在漠北的兴起,但夏国却依附金朝八十年,巩固了它的封建制统治,最后终于和金朝一起先后被蒙古所灭亡,其立国的党项族仿佛一夜间在中国历史上消失。
一、投元为官
西夏亡国后,一部分党项统治阶级降元,他们在元朝继续为官。据王桐龄《中国民族史》统计,在元朝为官者有60 人。据汤开建的统计为 229 人。元朝在划分四个民族等级时,将他们划为第二等,属于“色目人”。他们在元朝为官,无论初期、中期、和后期,我们都能列举出其姓名。元朝初期比较著名的有湖广行省平章李恒。他是西夏皇室李惟忠之子。侍御史斡玉伦徒是西夏李仁孝的宰相和学者斡道冲的曾孙。翰林学士高智耀,是献宗德旺时期的右丞相高良惠的孙子。中兴路兴民总管朵儿赤,其父斡扎箦,世掌西夏国史,其本人因经营西夏营田有功,得到忽必烈的嘉奖,“宁夏府屯田成功,升其官脱(朵)儿赤”。元朝中期,最负盛名的则有历事四朝(世祖、成宗、武宗、仁宗)担任过中书平章、左丞相、右丞相等官的乞台普济(史氏)。他是武宗海山的保育人,又是帮助武宗平叛和夺取帝位的大功臣。最后因功封庆国公、安吉王。武宗时官拜正议大夫、同知太原府事、江南湖北道廉访使的杨教化,宁夏人,因迎立武宗有功,也有较大的影响。元朝后期,西夏遗民在政府各级机构任职上有较大的比例。据汤开建同志的统计,在中书省里西夏人担任要职者12 人,在枢密院里为官者8 人,御使台里任职者14人,宣政院供职者4 人。在中央地方机构里为官者中影响最大的为余阙。余阙的先世为武威人。其父沙剌藏卜,官庐州(今合肥),余阙为其三子。元统元年(公元1333 年)赐进士及第,参加过宋、辽、金史的编修,以文学名。元末在合肥为官,后任淮南行省右丞都元帅,奉命驻守安庆,他所率领的军队“皆夏人,人面多黎黑,善骑射”。江淮红巾军包围安庆,余阙率军战败,自杀于安庆莲花塘。死后,封夏国公谥忠宣。著有《青阳先生文集》。
二、留居西夏本土
西夏灭亡后,一部分党项人仍然留居西夏河西故地。公元1302 年(元大德年),成宗于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雕刊河西字(西夏字)大藏经3630 余卷,“施于宁夏、永昌等路”,即西夏的兴州(今宁夏银川市),永昌路即西夏的凉州(今甘肃武威)。这说明留居于河西兴州、凉州一带的西夏遗民数量仍然不少。
三、投金
西夏灭亡后,一部份西夏遗民被金朝统治者安置在河南唐(今泌阳)、邓(今南阳)、申(今信阳)、裕(今方城)一带,给田耕种,并派专人管理。《金史•西夏传》云:“先是夏使精方匦匣使王立之来聘,未复命,国已亡,诏于京兆安置,充宣差弹压,主管西夏降户。正大八年五月,立之妻三十余口至环州,诏以归立之,赐以币帛,立之上言,先世本申州人,乞不仕,居申州。诏如所请,以本官居申州,主管唐、邓、申、裕等处夏国降户,听唐、邓总帅府节制,给上田千亩,牛具农作云”。这里的所谓西夏降户,除汉民外,显然还包括一部份党项人。从给田耕种看,这些党项人早已汉化,熟悉农耕技术,属于以农为业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