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教育百问千答讲座的相关介绍
自从中国的一代文豪胡适推广白话文教学开始,中国的语文教育抛弃了以往的经史子集,取而代之的是语言、文字层层递进式的教育。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读经教育被王财贵等人提出和倡导,意在让人们从小积淀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
读经教育,所说的“经”,定义可较为松动些,亦即说为:“最有价值的书”。范围是举凡经、史、子、集皆可,而且其价值性亦可以由个人的认定去选取。只要你认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即可自己选为“读经”之教材。
我们所说的“读”是“熟读”的意思,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吾人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的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并且眼界远大、胸襟开阔,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一较为全面性而合理性的规划与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陶养性情,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
所以,“读经”教育的提倡,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在我们现代的社会里,已是刻不容缓。去年,“读经”的新闻见报后,一位耕莘文教院七十几岁的周弘道老先生特地来见我,对我说,他四十余年来,时时想着如何挽救这个社会的文化,总是想不出一条路来,现在看到有人提倡“读经”,他认为这是唯一的有效之方。可见对自我文化的自觉与向往是不分年龄不分宗教,甚至是不分学派、政党及经济阶层的。
不仅台湾地区需要提倡“读经”,海外华侨社会,想要延续中国文化命脉、维护书香家世,也须要让其子弟“读经”。尤其如果祖国要在开发经济的同时,照顾到文化人心的恢复,最简便有效的办法,还是得从现在起给儿童“读经”,二三十年之后,人心自然较为敦厚,国家也有安邦济民的大才可用。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中国人的世纪即将展开,希望那时的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天地之心、生民之爱的民族,希望那时的中国,是一个真正的礼义之邦,带给世界真实的和平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