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播放
- 分集下载
中庸和谐之路--天下至诚的相关介绍
《中庸》是古代四书之一,它强调致中于和天下至诚,那么《中庸》里强调的至诚能达到什么程度呢?是否与古语“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中的至诚一样呢?在本教程中,我们将进行了解。
“唯天下之至诚”,达到一个极诚的状态,才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才可以与天地参矣。怎么才能达到至诚的状态呢?告诉你下手处、路子,就是“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怎么才能算是“择善而固执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实质上也是一个择善而固执,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处下手,这样就能达到至诚,达不到至诚不要紧,其次致曲,最上为至诚。
达不到至诚,那就致曲。“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要是能达到至诚的程度,就能化育万物,就能风化天下。所谓的文化、风化都是从这里来的,都是和它有同样的思想,有同样的价值。做不到至诚,我们从致曲开始,曲是委曲、曲折,是曲尽其妙,实质上是事物的最细节处、关键点,这个事情最小的一个方面我们也要认真地去对待,能达到曲尽其情,其实也是一个至诚的表现。比如说,有人音乐修养很高,歌声是百转千回,让我们觉得曲调非常美,实际这个曲就是能够把那些非常细致的、精妙的地方感受到,并且体现出来,那就是曲。如果做不到至诚,那就致曲,因为致曲本身就也是诚,能够达到那种精微细密的地方,就是一种诚的表现,也就是诚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诚的一个下手的地方。
“曲能有诚”,因为致曲也能达到诚;“诚则形”,因为致曲而达到的诚就有一个形体,就能够表现出来;“形则著”,这种表现不仅是一般的表现,而且能凸显出来,显著的表现;“著则明”,不仅它本身表现得很显著,然后还能光芒四射,还能引起注意,就是因为致曲而达到的这种诚,它能有一个形,而且这种形越来越凸显,那最后达到了著和明的程度;“明则动”要真达到了著明的程度,就能够对这种事物有一种促动、推动的作用,因此著明则能动;“动则变”,因为有动,才发生了变化,变是始,化是结果、程度,变到能够改观的程度,一种感化的程度。我们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这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岩石经过不断地风的吹动,一点一点从一种坚硬的状态变成慢慢的松软,就是一个风化的过程。如果要是到吉林到长白山,你就会感受到,长白山面临着天池的那一面的,高山的岩石经过常年的风吹都已经风化得非常严重,有些岩石表面看着很坚硬,实质上你轻轻地一碰,就能把它捏得粉碎,甚至它就可能坍塌,这是一个风化的过程。其实呢,根据自然界的风化,如果要形成社会上的文化,就是一个风化社会的过程,在教育里边,就是一个教化的过程。所以这种化是从明来的,是从动来的,是从变来的,是从著和形来的,那往上一推,推其根本都源于诚,所以诚为本。达不到诚的程度,那就致曲,曲能有诚,实质上曲是走了一个迂回的方式,还是要达到诚的地步。“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只有达到至诚的程度,才能化育万物,只有坚持如一、守恒不变、热情不减、长期努力,才能达到一个化的境界,那是需要至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