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播放
- 分集下载
人物头像雕塑技法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雕塑是美术的一门学科,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刻的硬质材料来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头像雕塑则是其中的经典教学课程。
雕刻历史历史悠久,在不少古书中都有关于“雕刻”的阐述和记载,如:在木、石、骨、金属上刻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湍水》:“说者言,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雕刻百工,鑪捶万物。”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四•樊川集》:“予旧藏杜牧之《樊川集》二十卷,后见徐建庵所藏宋版本,雕刻最精。”
指雕刻品。宋沈括《梦溪笔谈•神奇》:“园中菜花悉成荷华,仍各有一佛坐於花中,形如雕刻。”郭沫若《苏联纪行•六月十三日》:“街头充塞着洋货,纯粹的印度货以手工品为多,象牙雕刻,沉香匣,漆花皮箧,触目皆是。”朱自清《欧游杂记•威尼斯》:“未来派立体派的图画雕刻,都可见到。”
喻刻意修饰文辞。唐杜甫《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雕刻初谁料,纤毫欲自矜。”金元好问《秦略》:“诗尚雕刻,而不欲见斧凿痕。”清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李梦阳诗序》:“空同五言古,宗法陈思康乐,然过於雕刻,未极自然。”
犹砥砺。《清史稿•礼志一》:“纵其间淳浇世殊,要莫不弘亮天功,雕刻人理,随时以树之范。”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在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骨雕等。
雕刻技法繁多,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
按所采用的载体来分类,可分为: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泥雕、面雕、竹刻、骨刻、刻砚、食雕等等;
按技法来分类,有雕刻(传统观念)、雕塑和微观雕刻等。
雕刻中微观雕刻的技法:
微观雕刻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总称,是雕刻技法的一门独立分支。常见的种类有微刻、微画、微画雕、核雕、骨雕和微雕等。
中国微观雕刻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知的王叔远的《刻舟》,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篆刻边款艺术是微刻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中,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刻艺术便开始出现。清初杨璇、周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画刻上自己的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观雕刻领域的运用,微观雕刻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
20世纪80年代,所出现的微画雕便是微观雕刻艺术发展的一个方面,如初山微画雕流派等等。微刻文字也越来越讲究书法效果,受人注目的还有“怀禅八大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