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人体结构绘画方法之头部绘画技巧教学视频

人体结构绘画方法之头部绘画技巧教学视频

  • 课程主讲:
  • 视频数量:11讲
  • 所属机构:
  • 课程时长:2小时15分钟
  • 所属分类:书画写作

人体结构绘画方法之头部绘画技巧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人体结构绘画在绘画中是涉及知识层面最广,最讲究绘画技法的一种绘画方法,而头部则是人体结构中最复杂的描绘部位,在绘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先忽略具有个性特征的头部,而把所有的头部看成是有同样的块面组成。

      首先,在头脑中把头不看成一个立方体而不是椭圆或鹅蛋的形状,这样我们的计算就能够变得简单明确。

      头部立方体约 12.24cm宽、20.32cm高和从前到后19.05cm厚。这些测量值是通过测量头骨立方体的六个面而得:前面、后面、两个侧面(或称两额)、頂面、地面(或称底边)。部分底面被脖颈挡住,但是从下巴和下额的下面能看到,在从背面看它就是头骨的底边。因此,立方体的底边约19.05cm长、15.24cm宽,在这个“平面图”

      上就像在正方体上,可以构建任何图形。

      这个立方体可以成角度倾斜,也可以按透视比例缩小摆放。

      头骨像一个立方体有六个面:頂面、底面、两个侧面(或称两颊)、前面和后面。头部的骨架,出说话时下颌需要动,其他部分是固定的。

      头部有22块骨头:头盖骨有8块,面部有14块。头盖骨的前面是额骨(或称前额),前额从鼻子根部延伸到头顶和两侧颞骨。两块颧骨(或称颊骨)和前额在上方形成一个向外凸出的角度,在下方又和上颌骨(或称下颌骨)相连。两个上颌骨组织称上颌,固定住上派牙齿,并和上方的颧骨及眼窝相连。鼻骨形成鼻梁。

      头部的步骤画法:

      1.首先用直线画出头部的轮廓

      2.从脖颈的中心处开始画出脖颈的轮廓,即从喉结上放到脖颈下方的凹陷处--锁骨的连接处。注意比较脖颈与头部之间的宽度、长度。

      3.画一条纵向直线向上穿过脸部,在两只眼睛中间的鼻根部和正对上唇中间的鼻底部上。

      4.从耳根处再画出一条直线,和刚才所画的那条线垂直。

      5.在纵向穿过面部中心的这条线上,划分出眼睛、嘴和下颌的位置。这些线同两耳之间的那条线平行,同纵向穿过面部中心的线交叉垂直。

      6.用直线画出前额的边界、頂面、侧面和眼窝的上边界。然后从每侧颊骨最宽处到相应一侧下巴最高最宽处,画出一条直线。

      7.如果你要画的头处于视平线上,那么纵线和横线需要在鼻底处交叉垂直;如果两耳朵都能看见,那么从耳朵横穿头部的这条线会碰到两只耳朵的底部。

      8.把头部看成一个立方体,耳朵位于颊骨两侧,他们之间的连线与其说像是环绕头部的曲线,不如说酷似穿过头部的直线。

      9.如果头部位于水平线之上或者向后倾斜,鼻底就会位于两耳之间连线的上方、如果头部位于水平线之下或者向前倾斜,鼻底就会位于两耳之间连线的下方。两种情况下,头部下方或上方都会相应的缩小。头部低于后高于视平线距离越大,两耳之间线段同鼻底之间的距离也就会越大。

      现在,你已经有了面部轮廓,也就是立方体的前面,接下来可以进一步画出细节了。

      头部的透视画法

      透视画法是指物体和平面在外观上因距离产生的效果。有平行透视、成交透视和倾斜透视。

      不向后延长的平行线不会集中。向后延长的线条,不管是位于平行线上还是平行线下,朝着视平线方向会聚于一点。这点叫视点,平行透视中也叫灭点。平行透视中,所有比例分割的定位都是在你所面对的平面指定的。所以,当我们画一个正方体,立体或头部时,先画最靠前的那一面。

      当物体朝左右方向转动时,线条不会聚视中心,视中心并不是灭点,物体就处于所说的成交透视中。

      素描头像与头部形体结构要想画好一幅素描头像,首先要认识这个形象。怎样才能了解和掌握它呢? 这就要求我们从形象的结构特征出发,对人物形体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理解,才会在今后学习中取得可喜进步。

      素描造型的基本手段:

      素描造型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考虑再三,仅谈两种表现手法:即线条和明暗。

      线条是一种明确的富有表现力的造型手段,能直接地、概括地勾划出对象的形体特征和形体结构,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随着对象的不同,要求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从艺术大师不同画风比较中,就可以认识到这种表现领域的广泛性

      线条还有一种表现节奏的作用,轻重起伏波纹式线条,或刚柔相间、长短穿插、曲直弯转、抑扬顿挫的线条,给人以音乐的节奏感。门采尔《轧铁工人》的画中就给我们这种心理效果。

      线条在素描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把握形体,还能对所要表现的物象做出有力的判断。素描训练无论采取哪种手段,开始都要用线确定所有的关系。用不同种线条来寻找形体,—用多条重要的辅助线划分比例定位置;用长直线画大的形体关系;用切线画出小的结构转折关系;用重线、实在线表现近处和暗部;用淡线、虚线表现亮部和迟远的部分。在素描训练中通过对线的探索,逐渐认识线在绘画中的作用,并能通过线条创造美的造型。

      明暗是表现物象立体感、空间感的有力阶段,对其真实地表现对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明暗素描适宜于立体地表现光线照射下物象的形体结构、物体各种不同的质感和色度、物象的空间距离感等等,使画面形象更加具体,有较强的直觉效果。在早期的绘画中,就有人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种手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这种手段的成熟,形成了明暗造型的科学法则。这时期的三杰:达·芬奇、米开郎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大师的研究实践把前人的经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暗现象的产生是光线作用于物体的反映,建立在物理光学的基础上。没有光就不能产生明暗。倘若光线射在某一立体物体上,就不难看到不同的明暗现象。由此可见,明暗现象的产生,是物体受光线照射的结果。

      同一个物体虽然由于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而出现不同的明暗变化,但是光线不会改变对象的结构,因为对象的结构是固定的,而光线是可变的。所以,物体明度调子的变化,结构是主体,光线是客体。物体受光后出现受光部和背光部,即明、暗两大系统。由于物体结构的各种起伏变化,明暗层次的变化是很多的。我们把这种变化所具有的一定规律,归纳起来称作明暗五调子,即:亮部、中间色、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其中亮部和中间色属于物体的受光部,明暗交界线和反光、投影属于背光部。它们构成物体的明暗两大关系。

      五调子的规律是塑造立体感的主要法则,也是表现质感、量感、空间感的重要手段。素描造型正确地表现出这种关系,就可达到十分真实的效果。明暗交界线是由亮部向暗部转折的部分。这个最暗的部分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条重的线,它有宽窄、浓淡虚实等变化,其特点是由光源的强弱和物象的形体特征所决定。我们非常重视明暗交界线的变化,是因为它在造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暗交界线是区别物象面的不同朝向和起伏特征的重要标志。暗部与反光是一个整体。反光部很自然地统一在暗部。过亮或过暗都会影响物象体积和空间的塑造,画得过亮,同亮部的中间色重复,显得孤立,影响整体协调的统一。

      中间色是物体固有色中心区域,也是比较细致、复杂的,它是明暗分界线的壳部的过渡面,是个不易观察清楚而又要认真研究和刻画的重要部分,同时,它应和暗部自然地衔接起来。投影在塑造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素描学习中,应注意掌握投影的形体变化和虚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