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口琴基本入门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口琴是自由簧气鸣乐器,其音色优美,易于掌握,口琴的演奏可以有很高的艺术性,多用于民间音乐中,偶尔也在流行音乐如摇滚乐中使用,《初学口琴基本入门教学视频》由浅入深地把口琴演奏的基础知识、口琴的吹奏技能和技巧,以及口琴的保养等进行了详细地讲解。
口琴用嘴吹或吸气,使金属簧片振动发声的多簧片乐器;在乐器分类上属于自由簧的吹奏乐器。由于发声源是长度介于1.5~3.5cm的簧片而非空气柱(如长笛),独奏用口琴体积多在20cm×6cm×4cm(长;宽;高)内,其音域依种类、调性不同而略有差异。由于演奏中途无法调整同一把口琴上簧片的相对位置,单一把口琴演奏合声的能力是受限制的。
琴身呈长方形,其大小、长短各不相同,形制甚多。常见的为24孔双簧口琴,用自然音阶演奏。此外还有低音口琴、八度口琴、和弦口琴、变调口琴等。一般琴长约16~20厘米,上下有两排小方格孔,装有多组自由振动的簧片,气流强迫通过时,灵活的金属舌簧振动发音。所有口琴都靠将空气呼入或吸出琴孔振动簧片从而发音,并来回移动,吹不同的孔发出不同的音。布鲁斯口琴每孔装有一对簧片,演奏者呼气时发一音,吸气时发另一音;而复音口琴因为相邻的上下两格音高相同,而相邻的左右两孔一孔为吹音,一孔为吸音,所以演奏时将口含放在约4个方格的地方。复音口琴旧式吹奏方法与布鲁斯相同,而新式吹奏方法则为口含7孔(即14格),舌头盖住左边6孔,有节奏的放开作伴奏。伴奏吹奏方法详见教程。每对簧片一般调成相邻的音高,如呼气产生E音,吸气会产生F音。上面描述的口琴19世纪在德国发明,它是以从亚洲带入欧洲的某些口风琴为基础改进的。
亚洲的口琴发展比欧美慢很多﹐大约在公元1898年传入日本大阪﹐那时比较感兴趣的是一种具有双簧片的复音口琴(Tremolo Harmonica)﹐经过约30年的流传后﹐人们发现瑞希特尔音阶排列的口琴无法完善演奏日本的民谣歌曲﹐遂开始改良成现在我们所吹的复音口琴音阶(低音部有La及Fa)﹐ 改革的大功臣包括祖滨拾松翁、川口章吾先生等等。随著音乐水平提高与要求越来越严谨﹐复音口琴再经过多位口琴大师的改良﹐研发出小调口琴﹐终于能够完整演奏出日本地方民谣﹐佐藤秀廊与福岛常雄两位大师功不可没。西元1924年到1933年间﹐再传入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喜爱口琴的人们开始组织各种协会团体﹐汇聚众人的力量﹐不断地为口琴的流传写下不朽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