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反战音乐大全视频教程的相关介绍
在20世纪60年代,一场持久的反越战运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那一段时间内,各种反战风格的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纷纷涌现出来,于是,一场注定要持久的战争正在发生,在现代社会,相比50年前,新的反战运动更关注国际格局、全球化体制。
“60年代”永远与这些名词联系在一起:切·格瓦拉、列侬、旧金山、巴黎、嬉皮士、摇滚聚会、反战、大麻、性解放……而越战和反战,是那个时代最突出的背景。“加农炮弹还得飞行多少次,才会被永远禁止……还需要有多少人死亡,他才能明白已有太多人死去?”鲍伯·迪伦在歌声中向“60年代”发问,向战争发问。年轻人认为父辈们在50年代做了麦卡锡主义的帮凶。权威崩溃了,需要大量东西来填补。到最后,最初的反战已经远离了反对战争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在“60年代”,反战是啸聚山林式的;现在的反战则是温文尔雅和研讨会式的。某场上千人的反战集会过后,草坪上只留下一张纸。这在嬉皮士年代是无法想像的,在1969年伍德斯托克的烂泥地里更是无法想像。现在的反战,静悄悄地搞网络签名,募捐到了钱就交给报纸和电视台,做付费的反战宣传广告,这些都很乖、很文明。“60年代”的反战是一场寻找精神新领域的运动,一场年轻人从事的感官狂欢。
20世纪80年代,罗大佑曾经唱过:“别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我听到无言的抗议在他们悄悄的睡梦中。”不过,他也很世故地预言:“有一天孩子们会告诉他们的后代———你们要守规矩”,反抗最终将跌落为无奈的“飘来飘去”。“60年代”被定格在历史中,只能在记忆中朝圣式地接近。70年代芭芭拉有一首哀歌:当回忆照亮了诉说者内心的角落,他(她)的问题是———我们还能像从前一样那么单纯吗?
反战电影:把美毁灭给人们看
什么是战争?卡通电影《机动战士高达0080》用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阿如的眼光说出来了。阿如向往那些好玩的子弹壳和漂亮的军服。孩子们的梦想总是天真而浪漫,当他梦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战士的时候,他不明白战争并不是所想的那样是“好人”和“坏人”的战斗。可惜战争是真实而残酷的,爆炸,尸体,鲜血,坠落的吉姆,砸死的母子,化成废墟的家园,烧毁的街道,还有在断壁残垣中挖出来的小孩尸体……阿如崩溃了,他稚嫩的心灵被无情的战争现实狠狠地割了一刀。当他面对伙伴们的安慰时,阿如世故地强作欢笑不让泪水滑落,又有谁能知道,如此年幼的孩子,一下子沧桑了许多……
可惜大多数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包括一些动画,所描绘的战争多少有些浪漫化了。那些电影过多地渲染正义英雄形象或描写缠绵悱恻的战地爱情故事,已经使影片远离了战争这个主题。所谓的反战片,就是剥离战争的真实、战场的恐怖。从上面的这部卡通电影《机动战士高达0080》,到《西线无战事》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从《岸》到《猎鹿人》、《现代启示录》等,都是特色鲜明的反战片。欧洲的反战电影自成一格,在宣扬和平主义、反思战争后果、呼唤人类理性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美国一向以人性正义自我标榜。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之所以在美国及至整个世界上广受大众的欢迎,正是因为他扛着维护和平、反战的招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长达24分钟的诺曼底登陆战展现了人间最惨烈的战争场面。这是对战争残暴的控拆。他曾说过,最伟大的战争电影就是反战电影,它包含着对生命本身的肯定。
在今年的国际影坛上,一部名为《无人区》的波斯尼亚影片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这部以波黑战争为背景的反战影片引起了许多人的深思。正如该片导演达尼斯·塔诺维奇所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战争片,一种是描写一个英雄如何打败所有的敌人,而另一种则是反战电影,关注的不是冲突而是人性。看完这部电影,如果你觉得战争是可恶的,我想我就达到了目的。”影片虽然只是借用了波黑战争的背景,实际上,它对战争所表现出的反感和厌恶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和内涵。说白了,其实反战影片就是把美毁灭给人们看。
反战音乐:以正义的名义
自美英等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一些国际乐坛人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反战:一对歌唱家夫妇取消了原定在美国纽约的演出;有世界“第四大男高音”之誉的歌唱家阿兰尼亚和他的女高音歌唱家妻子盖儿·基尔取消了原定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歌剧《波希米亚人》的5场演出,并拒绝参加一场为“9·11”事件募款的慈善音乐会。
早在“9·11”的时候,迈克尔·杰克逊曾写了一首歌,叫《我还能给你什么》,主题也无外乎反战、反恐怖、和平和爱。在战争面前,艺术家能做到的也不过是这些罢了。还记得美国人上一次认真反省自己是在越战之后,也许美国人没有记住布雷德利那句名言:“我们在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对手打一场错误的战争。”越战让美国人真的反省了自己,至少我们可以从那些当时的反战歌曲中听得出来,战争给美国人带来的创痛。然而现在的对伊战争呢?就像鲍勃·迪伦唱的一样:“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会被称做是人……炮弹要飞行多少次,他们才会忘记战争?”
布鲁斯·斯普林斯廷的《生在美国》是一首典型的反战歌曲:“在小镇上拥挤的人群中,有人发给我一支来福枪,把我发到外国,去枪杀黄种人。”但是他回来时等待他的却是失业。类似这样的题材并不少见。20世纪60年代的动荡,使美国人从“美国梦”中惊醒,那时候的美国人喜欢反思,喜欢问为什么,这种反思使美国人更能清楚政府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去反对。因此,听那个时期的反战歌曲,你会发现,他们不仅向往和平与爱,更明白战争屠戮的错误———不管是不是为了美国利益。
鲍勃·迪伦在当时创作过不少反战歌曲,如《第三次世界大战布鲁斯》、《大雨将至》和《答案在风中飘荡》等。虽然他们无法以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那样的思维去看待战争这个问题,但至少能以良知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