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版中国《诸子百家》文学常识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诸子百家》动画片是一部收录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列子五位思想家的文学著作,即使你是成人也不能完全看懂儿童版的《诸子百家》,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代的辉煌,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投入巨资制作而成,把深奥隐晦的古文演绎得深入浅出,趣味盎然,兼且糅合传统国画技法与3D科技,动画生动而富民族特色,实为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国学素质之精品。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 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 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 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 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理论的核心是 「仁」,而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礼」。儒家学派在孔子以后发生分裂,至战 国中期孟子成为代表人物。孟子名轲字子舆,是孔子的嫡孙子思(名孔伋)的弟子。他 在40岁以前,主要活动是教书。42岁那年,带著车子数十乘、侍从弟子数百人游说齐、 魏等国。晚年回家著书立说,今存《孟子》7篇就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体现。孟子宣扬 「仁义」提倡「仁政」,主张「法先王」。他说:「仁政必自经界始」,就是说实行 「仁政」首先要恢复周代奴隶社会的井田制。他认为古代比当代好,要人们「遵先王之 制,守先王之法,行先王之道」。孟子的主张是复古倒退的,当时许多国王都认为不合 时宜。 儒家的代表人物还有荀子。荀子名况,时人尊他为荀卿。 著《荀子》一书,他赞扬富国强兵的制度或政策,尤其赞扬秦国。他对孟子等的陈 旧学说有过激烈的批判。 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墨子名翟,是战国初期鲁国人。 墨子的主张和儒家是针锋相对的。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任用官吏要重视 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 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墨子提出「兼 爱」的理论,使「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 平等的地位。这种抹煞阶级界限的抽像的人类之爱,在阶级社会里,只能是幻想。 代表墨翟思想的有《墨子》一书,是他的弟子根据受课笔记编撰而成的。墨子「兼 爱」、「非攻」、「尚贤」、「尚同」的说学,虽然主流是进步的,反映新兴地主阶级 的政治要求,但存在软弱改良的一面。如他把政治革新的希望寄托在「圣君」身上;提 出「明鬼」学说,相信鬼神,鼓吹鬼神的作用,反映出他的思想局限性。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人,约与孔子同时,出身于没 落贵族。反映他思想的书为《老子》,又名《道德经》,大约是战国人编纂的。湖南长 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是研究道家思想的珍贵数据。在 《老子》一书中,提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柔弱胜刚强」这些朴素的辩证 法观点,是非常可贵的。由于老子站在没落奴隶主的立场上,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 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倡导「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这是一种反动的、倒退的主张,反映了奴隶主阶级对前途丧失信心的 思想倾向。 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是宋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宋 国漆园吏的小官。后来厌恶官职,「终身不仕」。《庄子》一书,是由他和门人编成的。 庄周对老子唯心主义的「道」解释得更加神秘。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 「道」是无限的东西,它生出天地万物,连鬼神也是「道」生出来的。只有「真人」才 能得「道」。他认为事物万变无常,没有什么是非标准。庄周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演化 成相对论,这是道家思想的大倒退。他认为社会安定太平,除非把一切都毁灭,人活著 也没什么意思,只不过是一场大梦,不如死了痛快,死了才是「大觉」。这种厌世思想 表明奴隶主失掉政权后的绝望。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 不害等人,后期法家韩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集大成者。 韩非是荀子的大弟子,与李斯同学,出身于韩国的贵族家庭。《韩非子》一书是他 总结前期法家思想的成果。秦始皇读了《孤愤》、《五蠹》这些文章,曾感叹地说: 「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从旁介绍说:「此韩非之所著书也。」不久, 韩非来到秦国。李斯妒其贤能,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了韩非。然而,韩非的学说却成为 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韩非注意吸取法家不同学派的长处,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 理论。他认为「法」是根本,就是说,新兴地主阶级的政策、法令是社会的准则,要大 张旗鼓地宣传,使之深入人心。「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包括按照人的才能来派 定官职,对群臣暗中考察。「势」是指君王的地位和权力。韩非认为只有这三者结合起 来,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就是主张「罢黜百家」,崇尚法制。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很多,但 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 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