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播放
- 分集下载
中国诗歌艺术感悟与赏析视频讲座的相关介绍
中国的诗歌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可谓是源远流长,对现代人来说,中国诗歌艺术的赏析应立足于中国诗歌传统,融会从《诗经》到现代的中国各类型、各体诗作,了解中国诗歌的构成要素、诗歌与相邻艺术的关系、诗的表现艺术、诗学常识、阅读态度等,能够充分的为当代大学生及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简洁精当的诗歌艺术案例。
古典诗词艺术手法赏析:
1、直抒胸臆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2、融情于景 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3、托物言志 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托物起兴 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子规》余靖)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5、巧用衬托 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韦庄);侧面烘托如:“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春雨》•周邦彦)
6、联想巧妙 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卢纶
7、细节逼真 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赵师秀
8、欲扬先抑 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韩愈)
9、欲抑先扬 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
10、以动写静 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11、以静写动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王维。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2、以虚写实 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13、以实写虚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词中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14、虚实相间 如:“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 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前四句,只一句写晋军,往下全写东吴,可实写东吴,也虚写晋军。
15、乐景写哀 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绝句二首》•杜甫)再如:“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越调•平湖乐》•王恽
16、巧用问答 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杜甫)再如:“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林景熙)
17、巧用比喻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再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18、巧用讽喻 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19、巧用借代 如:“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琵琶行》•白居易);再如:“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度大庾岭》•宋之问)“长沙”代贾宜。
20、巧用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谐“情”(《竹枝词》•刘禹锡);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丝”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