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感人流行音乐英文唱法教学视频的相关介绍
在大街小巷,在各种我们可能会出现的场合中,音乐无处不在,在各种流行音乐大行其道的社会,音乐跨越了国家、地域、种族、年龄的之间的差异,并以欧美流行音乐为主引领着一场盛大的欧美流行音乐盛宴。
流行音乐因其通俗易懂、缺乏理性深度的特点, 绝大多数作品不需要欣赏者进行沉重的思考而成为大众在闲暇时间缓解生活、工作压力的一种选择。尤其是卡拉OK的出现, 使得这种选择的程度大大提高。人们由原来被动的文化欣赏者成为文化的参与者、甚至是文化的创作者, 这种文化身份的转变更是加大了这种选择的可能性。流行音乐也恰恰就是借助自己的消遣娱乐功能成为缓解大众紧张心理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并通过休闲娱乐的方式丰富和充实了大众的闲暇时间, 使大众在消费的同时得到快乐和惬意。
流行音乐作为人类精神创作的产品, 一旦进入商品流通渠道就具备了消费的功能, 这是由流行音乐商品性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 流行音乐消费广义上是指通过各种音像制品的销售、各种商业性质演唱会的举办以及通过歌星带动的具有一定时尚性意义的各种消费。狭义是指歌迷在购买了这些流行音乐制品后反复欣赏、多次聆听的享用行为。需要说明的是, 流行音乐的消费和其他文化消费有所不同, 即: 歌迷因为喜爱某种风格的流行音乐或者是某一歌星进而去购买该种风格、该歌星的流行音乐制品。这就使得流行音乐的消费更多的带有符号或者是象征化意义。如: 通过消费流行音乐, 一些有相同心理感受的人组成.. 歌迷会..、通过对某一种风格流行音乐的认同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等等。.. 这种符号化或象征化既是个性化的要求和生活品位的追求, 又是为社会所促发和鼓励的结果。
消解功能一方面是指流行音乐受商业运作机制的影响, 日益商品化、传媒化, 在商业利润动机的驱使下, 大量媚俗的流行音乐作品出现, 消解了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艺术性; 另一方面是指, 由于流行音乐非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特性使得流行音乐对主流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解功能。 由于流行音乐过于强调商品性, 使得大量流行音乐只注重“包装”,忽略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而为了获得巨额利润又会对消费者曲意逢迎, 导致媚俗性作品的出现。这一切都在消解着流行音乐艺术的精神价值和艺术性。可见, 过度的商业化扭曲了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的导向。 流行音乐非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文化特性又使得流行音乐具有对支配文化( 以主流意识形态表达为主的文化样式) 进行不同符号意义的解构和颠覆的消解功能。这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分为直接消解和间接消解。直接消解方面。 另一方面, 流行音乐中大量情爱歌曲的存在也间接地起到了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过多的注重表现个人感情纠缠使流行音乐表现题材越来越单一化, 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表现力, 消解了人们对现实生活问题的关注, 忘记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化反哺”指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文化对主流文化产生种种文化影响力的功能以及主流文化对作为非主流文化的流行音乐进行广泛文化吸收的过程。流行音乐的“文化反哺”功能主要表现在非主流的流行音乐文化已经开始向主流的专业音乐教育产生影响, 向古典的、严肃的音乐输送流行的、大众的文化信息, 并对古典的、严肃的音乐有所促进。 流行音乐作为大众通俗文化之一种, 对学校专业音乐教育来讲是具有“文化反哺”功能的。传统的文化传播、或者说文化传递一般是主流文化向非主流文化传播; 古典的、严肃的音乐对通俗的、流行音乐的改造; 学校的、专业的音乐教育对业余的、体制外音乐教育的“帮扶”。而流行音乐的这种“文化反哺”功能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 即: 非主流的流行音乐文化已经开始向主流的专业音乐教育产生影响, 向古典的、严肃的音乐输送流行的、大众的文化信息, 并对古典的、严肃的音乐有所促进。
体制外低成本教育功能主要是指社会各个阶层通过接触流行音乐可以或多或少地获得相关音乐知识、技能, 进而弥补体制内音乐教育存在的种种缺陷。流行音乐因其具有的体制外低成本音乐教育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体制内音乐教育的不足。在现代教育理念强调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今天, 在我们国家现今的音乐教育还不是十分普及, 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众多渴望接受音乐教育、获得更多音乐知识的音乐艺术爱好者愿望的今天, 如果能够看到流行音乐所具有的这种开辟体制外音乐教育的功能, 并且能因势利导利用这种积极的文化功能的话, 既缓解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压力又能使享受艺术教育的权利普遍化、平民化, 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
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 其强调个体意识、独立精神的特点, 对于民众民主意识的培养有一定作用。可是, 创作越来越具有欧美化的倾向, 势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西方价值观念在中国大陆的传播, 并进而导致中国民众对民族文化认同在观念、行为上的背离。 另一方面, 中国大陆流行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 一直没有停止.. 民族化..的探索和追求。在借鉴欧美流行音乐先进技术、创作观念的基础上, 我们也创作出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音乐特点的流行音乐作品, 出现了大批民族风格特征显著的流行歌手。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型。随着改革的深入, 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也不断承受着由社会变革、转型及其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强烈冲击。公众的价值观念、个人的社会定位也随着社会变化发生着各种转变。由此也带来了社会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如: 在当代中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低层次心理需求相对普遍的满足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动, 社会心理已变得日益纷繁复杂、难以捉摸, 并表现出不同社会阶层的特性及其自身的模糊性与不稳定性,社会收入差距拉大, 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异向变动, 使相当一部分人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心理平衡危机。这些认为自己遭受到社会挫折的青年迫切需要某种文化上的认同感。广大青年选择与其心理需要相适应的文化样式, 并在这种文化样式的消费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标志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身份标志与文化时代标志两个方面。流行音乐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群的, 亚文化的文化属性是流行音乐的根本文化特征。流行音乐中大量以成长主题为题材的作品更是直接以青少年为倾销对象。这些流行音乐表达青少年的喜怒哀乐、记载着他们成长的故事成为青少年情感外化与表达的主要手段。因而, 流行音乐受到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喜爱, 并在青少年群体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流行音乐在青少年群体传播的过程中, 逐渐对青少年的世界观、生活观以及行为方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通常以外化的方式表现出来。
由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演唱方法较严肃音乐更容易掌握, 加上卡拉OK的出现, 致使流行音乐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因而, 无论是群众自娱自乐还是专业演出, 都表现出流行音乐的平民化特质。尤其是各种类型、各种级别流行歌曲大奖赛的举行使更多流行音乐爱好者有了展示自己演唱才能的机会。更有一些佼佼者甚至走上专业演员的道路、一些人甚至成为明星。大众通过参加各种比赛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认识自我能力的需要, 并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增强个体的信心。
交际功能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交流十分发达的社会, 这种信息交流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人际之间的交流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除了信息交流, 人们还有情感交流的需要, 而流行音乐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通俗性、娱乐性、参与性强等文化特征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尤其是KTV 等娱乐产业的兴起, 更是将流行音乐的交际功能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