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母题探秘政治教程的相关介绍
纵观历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考察的重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下,高考正在一天天逼近,大家究竟该如何备战高考文综呢?作为大家学习交流的平台,外唐网收录了一些实用高考政治的复习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1、明确重点,有的放矢,克服盲目学习,强调有效记忆。在考试大纲中,对于不同的知识点的说明和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要求了解再认,有的要求理解并运用,也有的不作要求或不出现。比如商品服务市场的类别和特点,只需要大家了解即可,也就是说涉及内容能够再认并作出判断足矣,一般此类知识点最多只出现在选择题的题肢里。然而像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就要求我们在准确记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从而可以灵活运用。类似这样的重点难点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看清、弄明、参透(市场调节、消费调节生产就是价值规律起作用)。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听讲,老师会明确地告知重点、难点、高频考点的。另外同学们从大量的练习中也能够感受到哪些知识是经常考查的对象,哪些却从来不涉及。只要注重总结,大家一定会整理出需要把握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如市场经济的内涵、宏观调控体系、现代农业、主观能动性、矛盾分析法、认识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
高考临近,时间有限,任务繁重,需要我们记忆的知识很多,这就要求有效记忆。记忆是理解应用的前提,没有牢固的记忆,一切学习都是徒劳无功。尤其对于文综,所有的专业术语都来源于记忆的积累。我见到过部分同学嘴里背着这一句话,十几遍,几十遍……时间过去了,记住多少?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我推荐“手中有笔,笔下有纸”的默记法,这种方法融合了启动多项器官记忆、直观记忆、理解记忆等多种要领,可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动手能力和书写的规范性。可谓一举多得。
2、整合知识,根据内在联系,形成板块,建构知识网络。在弄清楚单个知识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分类、综合、概括,使零散的知识结成一个板块。然后再用主干线索串联,形成整体网络。这样既可以提纲挈领知识脉络和整体结构,又可以从微观角度精准考点的每一细节,如概念、本质、原因、目的、要求、意义等一系列问题。以政治常识为例,首先可以形成国体和人民民主专政、政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宗教和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国际社会和我国外交政策,然后可以进行重组为国家学说和我国民主政治等板块,国家学说包括国家内涵(三句话)、国家性质、国家制度(民主)、国家职能、国家结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机构、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国家利益九个内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公民与国家的新型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基层民主。最后用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和我国政治的线索串联。经整合过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个知识关节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清晰了。现把经济学的宏观线索介绍给大家,试着去总结。一个中心:提高经济效益(从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宏观经济科学发展两个方面入手);两条线索: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三个结构:所有制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当然除了课本上的三大经济结构外,还有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消费结构等等)。最后其核心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融汇贯通,举一反三。领会精神实质,运用自如灵活。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转化,能够准确立意,实现所学知识与题目形式与内容的对接。如2010全国I卷中39题(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只要我们能够顺利地把它转化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六靠”,实现与课本知识对接就能轻松得分。再如2010全国Ⅱ卷38题(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最佳实践者”活动的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因。本题转化为“最佳实践者”活动是怎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除了“两靠”之外,还应该灵活应用经济效益的公式,怎样降低成本,如何提高产值。至此就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4、关注热点。高考试题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焦点是政治试题设置情境的原材料,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我们要“拉近”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大事,链接相关学科知识,达到社会热点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