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清代帝王陵寝之迷

清代帝王陵寝之迷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国学文化
  • 课程人气:1013

清代帝王陵寝之迷的相关介绍

    古代帝王陵寝的地面部分,主要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局系统,其形制历代推演擅变,既有因袭,亦有革新,各朝均有特点。但总的看来,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即剿已区(祭殿、宝顶、方城明楼)、神道区(神道、华表、石像生等)和护陵监(是用来保护陵园安全的机构,外面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门、市街、住宅等等。从现今陵区附近某些城镇居民点的地名来看,往往还留有某些痕迹。)三部分。
      宋代陵制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一个转折点,宋以前,历代帝王都各自选地建陵,一个帝王自成一个陵区。自北宋起,同一个朝代的帝陵都集中置于一个或两个陵区。明代起,帝王陵寝在同一个陵区还建有公共神道,陵区内长者居于众陵中央,其他各陵按辈份先后依次分列左右,尊卑等级分明。清陵有两处与明陵不同的地方:其一,清代后死的后妃一般在帝陵旁另建陵墓;其二,自雍正帝起,隔代分建于东、西两陵。
      在我国众多的帝王陵寝中,以明、清的陵园保存比较完整,其中又以明十三陵最为著名,下面我们按十三陵的建制,分别谈谈陵寝地面各主要建筑;
      石牌坊陵区的人口处多矗立着高大的石牌坊。它排空屹立,气势雄伟。它除了引导人们进人陵区这一目的以外,还有纪念先皇和表彰他们“功德”、象征皇威的作用。
      大红门环绕陵园的围墙共设十个大门,其中正门称大红门。大红门两旁原各竖有一个“下马碑”,凡是前来祭陵的官员,都必须在此下马,然后徒步进人陵园。门外有军队驻守,戒备森严。
      神道从陵区正门,通往陵寝的大道通称神道。有的神道很长竟达数千米。在神道的起始点往往立有望柱(即华表),既为标记,又示尊贵和威仪。神道两侧立有众多两两相对的石人石兽(通称石像生)。这些神道、牌坊、华表、石像生·以及青松翠柏,目的是为了造成一种肃穆威严的谒陵气氛,也含有守护、辟邪、吉祥之意,更用来表示仪仗,所以这是古建筑中非常成功之作。
      石像生,即侍立神道两侧的石人石兽。神道两侧石像生的出现,始于东汉明帝时。当时上陵朝拜祭祀先皇已成为日常礼制,于是就在陵前开筑了便于群臣跪拜的大道,为了表示皇威和警卫,按照宫门威武的仪仗,在帝陵神道两侧用巨石雕刻了文臣和武臣,为了象征吉祥和驱魔辟邪又列置了各种神猛异兽的石雕。这样就出现了威武无比、造型生动的石像生。
      石人中文臣执笼,武臣挂剑,双双待立,恭立神道两旁,象征警卫和侍从以及宫廷百官朝仪。宋太祖赵匡胤以兵权夺得皇位,为了防止部将以其之道还治其身,采取抑制武将,推崇文臣的办法,改官制序班,文臣在前,武臣在后,在陵寝制度上也相应作了变更,文臣石像靠近陵台,武巨石像排列其后。明清两朝帝陵前石人排列次序也基本如此,只是明朝帝陵前增加了勋臣,其位于文臣之前。
      石人古称“翁仲”。据传说,秦朝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长过人,力大无穷,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件铜像,放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此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
      帝陵前神道两侧的石兽一般可以分为祥瑞、祛邪两大类,獬豸、角端、麒麟、朱雀、骆驼、象、马为祥瑞之物;辟邪、狮、虎、羊等为祛邪之物。但马与骆驼等除了含有祥瑞之意外,又有役使等其它含意。
      马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天下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古战场上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无私无畏的精神、忠于职守的品德,在狩猎或战争中经常救主人于危难。所以它历来被封建帝王将相所称颂。古代帝王为了巩固边疆,往往要千方百计地寻求战马——千里马,甚至不惜用战争手段掠夺名马。很多帝王将相都以名马作为乘骑,如唐太宗的六骏马、项羽的乌锥马、关云长的赤兔马、薛仁贵的白马、岳飞的白龙驹等等。所以马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国势强盛的象征。
      骆驼“航行”在浩瀚的沙漠之上,不怕酷暑烈日,不怕冰雪严寒,忍饥耐渴,背负重物,素有“沙漠之舟”的美誉。它嗅觉灵敏,能唤出远处的水源,又能预感大风的到来,它是我国古代北方重要的载重动力,比马更有负重远行的耐性,寓有任重道远之意。它被视为吉祥物,象征美好理想。
      象作大力壮,但却性情温顺,安祥端庄、驯良承教、知恩必报、听言则跪、服从致远,是兽中“德高望重者”,它是吉祥的象征,是君主贤明、政清民和、天下太平的吉祥瑞应。其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寓有“江山稳固”之意。
      辟邪它在陵墓前,昂着头,张着特大的嘴,挺着结实饱满的胸脯,在旷野中作阔步向前的姿态,气势极其威武雄壮。它既是守护帝陵的神兽,又作为力量和权势的象征。
      狮子自古有“百兽之王”的称号,在古代它是势力强大的象征。将它放在陵前或门前,一方面起镇魔辟邪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帝陵的神圣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