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动力气象学

动力气象学

  • 课程主讲:李国平
  • 视频数量:31讲
  • 所属机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课程时长:32小时11分钟
  • 所属分类:工学
  • 在线播放
  • 分集下载

动力气象学的相关介绍

    本课程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李国平老师主讲的动力气象学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全套课程共31集,由外唐网整理免费共享。

          《动力气象学》(《大气动力学》)是大气科学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基础学科,由于其愈来愈多地应用了高等数学和物理学中的最新成果,研究的问题也愈来愈广泛、深入,其研究成果被认为是现代大气科学的标志和基础。因此,动力气象学是我校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本科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核心必修课,也是该专业的学科主干课,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业务课二《天气动力学》的两大部分内容之一。现开课学时为72学时,4.5学分,在第5学期开设。该课程自我校1979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以来,一直开设,至今已有30年的开课历史。

          1995年9月《动力气象学》被省教委批准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在学校专业基础课中是最早的,1994年在中国气象局科教司组织的局直属院校课程评估中被评为“优秀”(90.5分),1996年10月在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价时受到国家教委评价组专家的好评。2003年被评为四川省首批省级精品课程,2005年“大气科学专业动力学类课程教学信息化的探索与实践”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7年11月在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受到评估专家点名听课并获得好评。该课程曾多次参加教育部地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及中国气象局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组织的课程报告论坛、教学研讨会和教学经验交流会。该课程是大气科学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研教改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我校大力发展气象高等教育,成为我国应用型与创新型气象预报人才培养基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该课程是我院大气科学专业考研学生的相对强项(“拉分”科目),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我院学生在该科多次取得优异成绩,为我院学生多年来考研录取率名列全校前茅做出了重要贡献。

          针对我校培养对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坚持全国指导性教学大纲,又特别注重培养和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以此作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有特点学生的重要手段。围绕这一教学理念,根据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我院大气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重点改革课程体系,对大气科学专业前后开设的两门动力学类专业基础课—《大气流体力学》和《动力气象学》进行了结构性整合。对于这两门课程某些章节分工不明、内容重复、重点不够突出的问题,广泛收集国内外本课程的教学资料和教改信息,认真进行研究和论证,针对我院学生的基础和培养目标,锐意创新,大胆改革,将大气动力学基础内容(如作用力、方程组、环流、 涡度和散度等动力学物理量的介绍)归并到《流体力学》中讲授,并将其更名为《大气流体力学》,新的《动力气象》课重点讲授大气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适当介绍近现代动力气象理论的应用及其新进展。这两门课程内容经过优化后,使大气科学专业动力学部分的课程体系更加清晰、合理,学时明显减少(减少约10学时),但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课程教材采用获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的统编教材《大气动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气象出版社出版的我校课程负责人编写的《新编动力气象学》,并自编有习题集和习题解答配套。1994年自主开发研制出“动力气象试题库微机管理系统”(DOS版),2001年以二次开发方式制作出“动力气象试题库管理及试卷生成系统”(WINDOWS版)。现已实现题库管理微机化、试题生成智能化、试卷、答案打印规范化。2002年制作完成电子教案,开始使用多媒体投影和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2002年制作并在学院教师主页栏目上发布教学用个人主页,免费、开放式提供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专业软件、名词解释、习题集、课程推荐参考书目和参考文献目录、考研资料等教学资源的网上下载,并开展了Email答疑。2004年建成精品课程网站,2008年建成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第一章 大气边界层第1节 大气的动力分层;第2节 边界层的一般特点

    第一章 大气边界层第2节 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第一章 大气边界层第3节 大气湍流运动与平均运动方程

    第一章 大气边界层第4节 湍流的半经验理论;第5节 近地面层中风随高度的分布

    第一章 大气边界层第6节 Ekman层中风随高度的分布

    第一章 大气边界层第7节 Ekman抽吸,二级环流和旋转减弱

    第二章 大气能量学第1节 大气能量的主要形式;第2节 铅直气柱中各种能量的比较

    第二章 大气能量学第3节 边界层中的动能消耗

    第二章 大气能量学第4节 能量方程和能量守恒

    第二章 大气能量学第5节 大气环流的“波—流”相互作用

    第二章 大气能量学第6节 实际大气中的能量转换与循环过程

    第三章 大气波动学第1节 波动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 大气波动学第2节 波群和群速度;第3节 微扰法与方程组的线性化

    第三章 大气波动学第4节 大气声波

    第三章 大气波动学第5节 重力波

    第三章 大气波动学第6节 重力—惯性波

    第三章 大气中的波动第6节 大气长波

    第三章 大气波动学第7节 大气长波

    第三章 大气波动学第8节 大气波动全章总结

    第四章 地转适应过程第1节 地转偏差与地转适应过程

    第四章 地转适应过程第1节 地转偏差及其作用

    第四章 地转适应过程第2节 天气变化过程的阶段性

    第四章 地转适应过程第3节 地转适应过程的机制;第4节 地转适应的尺度理论

    第五章 波动的不稳定理论第1节 波动稳定度的概念及表示法;第2节 惯性不稳定

    第五章 波动的不稳定理论第3节 正压不稳定

    第五章 波动的不稳定理论第4节 斜压不稳定

    第五章 波动的不稳定理论第5节 K—H不稳定

    第五章 波动的不稳定理论第6节 波动的不稳定理论全章总结

    第六章 热带大气动力学基础第1节 热带大气运动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 热带大气动力学基础第2节 热带大气运动的尺度分析;第3节 热带大气波动;第4节 热带扰动发生、发展的机制

    第六章 热带大气动力学基础第5节 全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