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28.足太阳膀胱经(续一)》

(提示:如果视频分为多个小段,请下载后用视频合并软件合并。)
序号选择视频教程名称大小操作
  •   暂无下载  
  •   

      外唐网视频教程合并软件下载地址:
      http://www.waitang.com/upload/flvtool.zip

    被誉为“神针王”的王修身现任北京朝阳区神针王医馆主任,美国中山中医院副院长,香港国际医学院名誉院长,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顾问,世界华人医学联合理事、中韩国际中医研究学会名誉会长等。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临床治疗等部分。针灸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我国从40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大约从4万年前进入氏族公社制度时期,一直延续到距今4千年前。在这个时代,先民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所以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从远古到1万年前为旧石器时代,1万年前到7~8千年前为中石器时代,7~8千年前到4千年前为新石器时代。针灸疗法大约诞生于新石器时代。古书里保存着一些关于针灸起源的传说资料,都指这个时代。如皇甫谧《帝王世纪》里记载:太嗥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罗泌《路史》则说太嗥伏羲氏“尝草治砭,以制民疾”。又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说:“黄帝咨访歧伯、伯高,少俞之徒……而针道生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则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

    针刺疗法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还可以从原始的针刺工具加以论证。距今2千多年以前的古书中,经常提到原始的针刺工具是石器,称为砭石。如《左传》收录的公元前550年一段史料提到“美疢不如恶石”,《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制砭石小大”等。这些都是远古人类以砭石治病的佐证。砭石治病,最初主要是用于刺破脓疡,进而作为刺络泻血之用。我国曾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根4.5cm长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四棱锥形,可用来放血。在山东省日照市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墓葬里,还发现过两根殉葬的砭石,长度分别为8.3cm~9.1cm,尖端为三棱锥形和圆锥形,可用它们放血,调和经气。砭石实物的发现,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灸法

    也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这段记载,说明灸法的发现同寒冷环境的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原始社会栖息在北方的人们离不开烤火取暖,加上他们野居乳食的生活习惯,容易患腹部寒痛、胀满等症,非常适于热疗。因而经过长期的积累经验,发明了灸法和熨热疗法。据考察,先民们钻木取火或敲击燧石取火,往往用艾绒作为引火材料,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骨卜也是用艾绒烧灼动物骨。很明显,这种用艾绒点火的方法,为发明艾灸提供了必要条件。

    针灸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了43种针灸治疗的适应证,有力地推动了针灸走向世界。但是,这种归纳尚不全面。据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最新研究总结,针灸治疗的病种涵盖16类病谱、计461个病种之多。对于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眼和附器、精神和行为障碍、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针灸的治疗效果尤为突出。对于多种难治性疾病、原因不明性疾病、体质性疾病与心因性疾病,针灸可成为有力的治疗和辅助治疗手段。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应用和研究针灸疗法治疗各种疾病,全世界针灸从业人员逾数十万,针灸医学作为中医药国际化的先锋,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正产生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成都中医大《针灸学》现有87集(缺20、65、78、79等若干集) 主讲人:梁繁荣 钟兰 胡幼平 李瑛 杨运宽 张虹 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参考教材:“十一五”新世纪二版  主编:石学敏 本讲座为非针推专业的其它中医专业教学用 各集标题参考教材和视频讲座编辑整理


    教程列表:

    《针灸学》01.绪论:定义、特点、简史

    《针灸学》02.简史(续一)

    《针灸学》03.简史(续二)、学习方法

    《针灸学》04.【上篇】第一章:经络总论。概念、特点、组成。第一节:经络系统。十二经脉分布和流注规律

    《针灸学》05.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病候表现规律和特点。第二节:奇经八脉概念、特点、功用

    《针灸学》06.十五络脉概念和特点及作用;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和特点及作用

    《针灸学》07.第三节:经络的标本和根结、气街与四海

    《针灸学》08.第四节:经络的作用和临床应用。第二章:腧穴总论。第一节:腧穴概念和分类及命名

    《针灸学》09.第二节:腧穴的组织规律和作用。第三节:特定穴(十类)

    《针灸学》10.五输穴、十二原穴

    《针灸学》11.十五络穴、十六郄穴、十二背俞穴、十二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

    《针灸学》12.下合穴、交会穴。第四节:骨度分寸定位、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手指同身寸定位、简便定位

    《针灸学》13.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上)。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和络脉循行及病候、腧穴类别和定位及功用

    《针灸学》14.手太阴肺经(续)

    《针灸学》15.手阳明大肠经

    《针灸学》16.手阳明大肠经(续一)

    《针灸学》17.手阳明大肠经(续二)。足阳明胃经

    《针灸学》18.足阳明胃经(续一)

    《针灸学》19.足阳明胃经(续二、缺第20集足阳明续三)

    《针灸学》21.足阳明胃经(续四)。足太阴脾经

    《针灸学》22.足太阴脾经(续一)

    《针灸学》23.足太阴脾经(续二)。手少阴心经

    《针灸学》24.手少阴心经(续)

    《针灸学》25.手太阳小肠经

    《针灸学》26.手太阳小肠经(续)

    《针灸学》27.足太阳膀胱经

    《针灸学》28.足太阳膀胱经(续一)

    《针灸学》29.足太阳膀胱经(续二)

    《针灸学》30.足太阳膀胱经(续三)

    《针灸学》31.经络腧穴各论(下)。足少阴肾经

    《针灸学》32.足少阴肾经(续一)

    《针灸学》33.足少阴肾经(续二)、手厥阴心包经

    《针灸学》34.手厥阴心包经(续)、手少阳三焦经

    《针灸学》35.手少阳三焦经(续一)

    《针灸学》36.手少阳三焦经(续二)、足少阳胆经

    《针灸学》37.足少阳胆经(续一)

    《针灸学》38.足少阳胆经(续二)

    《针灸学》39.足少阳胆经(续三)

    《针灸学》40.足厥阴肝经

    《针灸学》41.足厥阴肝经(续)

    《针灸学》42.奇经八脉的督脉

    《针灸学》43.督脉(续一)

    《针灸学》44.督脉(续二)

    《针灸学》45.任脉

    《针灸学》46.任脉(续)

    《针灸学》47.常用奇穴

    《针灸学》48.常用奇穴(续)

    《针灸学》49.【中篇】第四章:刺灸法总论。第五章:刺灸法各论。针的种类、消毒方法、进针法

    《针灸学》50.进针法(续)、针刺角度、深度、行针法和得气、补泻法

    《针灸学》51.补泻法(续)

    《针灸学》52.留针和出针、异常处理及注意(晕针、滞针、弯或断针、穴肿、气胸、刺伤内脏或脑或脊髓)

    《针灸学》53.灸法(材料、作用、灸法、雷火和太乙神针)

    《针灸学》54.温针灸、温灸器灸、非艾灸(灯火灸、天灸)、灸感和补泻及注意。罐法(罐的种类)

    《针灸学》55.常用罐法以及应用和作用

    《针灸学》56.罐法的作用及注意、三棱针法及作用和注意、皮肤针及作用和注意

    《针灸学》57.皮类针法(埋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水针法)

    《针灸学》58.穴位埋线法、头针法(定位和主治)

    《针灸学》59.头针法(适应症、操作及注意)、耳针法

    《针灸学》60.耳穴分布和作用及适应症和探测法及刺法

    《针灸学》61.【下篇】第六章:针灸治疗总论。方法和作用

    《针灸学》62.方法和作用(续一)

    《针灸学》63.方法和作用(续二)、配穴处方、特定穴的应用(五输穴的配属和主病及应用)

    《针灸学》64.原穴和络穴的运用、背腧穴和募穴的运用、八脉交会的运用、郄穴和下合穴以及交会穴的运用

    《针灸学》65.第七章:针灸治疗各论(缺第一节头面躯体痛证若干集)。66.第二节:内科病·中风

    《针灸学》67.中风(续)、头痛

    《针灸学》68.偏头痛、眩晕

    《针灸学》69.眩晕(续)、面瘫

    《针灸学》70.面瘫(续)、面痛(如三叉神经痛)、感冒

    《针灸学》71.哮喘

    《针灸学》72.哮喘(续)、不寐、郁症(如抑郁症或焦虑症)

    《针灸学》73.郁症(续)、痫病、痴呆

    《针灸学》74.胃痛、呕吐

    《针灸学》75.呕吐(续)、泄泻

    《针灸学》76.泄泻(续)、便秘、胁痛

    《针灸学》77.癃闭、阳痿。(缺78、79或若干集妇儿科病)

    《针灸学》80.外科病·扭伤(肌肉或筋腱)

    《针灸学》81.扭伤(续)、肘劳、肩痹

    《针灸学》82.肩痹(续)

    《针灸学》83.颈痹(附落枕)

    《针灸学》84.落枕(续)、腰痛

    《针灸学》85.腰痛(附:腰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

    《针灸学》86.其它痹症

    《针灸学》87.皮肤类疾病(风疹和荨麻疹、蛇丹)

    《针灸学》88.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痤疮

    《针灸学》89.外科小结。五官科病的辨证与治疗·概述、耳鸣耳聋

    《针灸学》90.耳鸣耳聋(续)、牙痛。常用急救操作。其它疾病治疗

    《针灸学》91.其它疾病治疗、亚健康和慢性疲劳综合症、肥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