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马未都》第5期》
(提示:如果视频分为多个小段,请下载后用视频合并软件合并。)因为是当下的电视节目,收录难免不全,或者不及时,还请网友谅解。
关于马未都,网友都熟悉得很。但也不妨把他的简历再抖落一遍:
马未都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小说发表后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
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1992年至今出版多部有关收藏的著作。
1996年10月,在马未都的奔走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终于获准成立了。
1997年1月18日,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1999年为配合世界建筑大会,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同建筑报合作,举办了中国古建筑门窗及陈设展,精美的展品和独特的展览设计给20万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瑞环主席在开幕时也参观了展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0年伊始,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内南小街,依然沿袭过去的展览方式和风格,力求将更好的展览展现给大家。2002年,马未都创办了全国首家私立博物馆分馆——观复博物馆杭州馆。
2003年10月,远赴巴黎展出中国古代门窗,受到各界好评,当地的欧洲时报并以大幅文章报导展出盛况。
2004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迁至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18号。
2005年,创办观复博物馆厦门馆。
2007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更名为“观复博物馆”,正式实行理事会制。
要说本编佩服老马,主要是因为世界杯时,他的那番中国足球论升华的,且看:
我在外媒报道中看见一句让人心酸的话:没有一个国家的球迷像中国人这样热心别人的比赛。于是我想,如果有一天中国足球队不仅闯入世界杯,而且一连闯进16强8强4强2强最终登上冠军宝座,那中国人会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我,全国都得疯了。)
可现实情况是中国队老输,那年在日本队韩国队免赛的情况下,中国队侥幸进入世界杯,结果惨不忍睹,最好的一个球打在门柱上,顶着个“鸭蛋”光荣凯旋。 于是我就想为什么我们在球类竞赛中有的行有的不行呢?排队一看,似乎有了规律:小球我们行,球越大越不行;个体我们行,人越多越不行;隔着网我们行,有冲撞我们就不行;乒乓球、羽毛球、台球,网球、水球、冰球,排球、篮球、足球;人越多我们的劣势就越明显,我们的聪明劲就派不上用场了。
我们的文化在球类比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动心眼使小技的球,谁也玩不过我们。你瞧中国人把乒乓球发展成什么样子了,今天少年体校随便拽出一个人来,打当年的世界冠军庄则栋也绰绰有余;隔着网站好位的排球,中国队在排坛也有一号,也曾拿过冠军;只是虽有规则,但十分灵活的非团体作战不能赢的足球,中国队是真不行;中国文化的劣势显露无疑,单打独斗,不善团结作战,嘴上口号和心中所想两岔,所以我们的足球就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我年轻时有句特狡猾的宣传口号叫做“小球推动了地球”,说的是乒乓外交。对地球而言,足球也是小球,可中国人用它什么也推不动。其实老外搞不明白,在中国是文化推动着球类竞赛,与体力关系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