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画面构图01》
(提示:如果视频分为多个小段,请下载后用视频合并软件合并。)构图的法则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变化统一,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只有在变化统一完美结合时,画面才会主次分明,清新不俗。作画的过程是逐步通过用构图、笔墨来组织塑造具体形象,达到创造艺术境界,表达作者之意的过程。从“立意”开始,根据事物给人的感受,通过“意匠经营”的手段,对画面的艺术形象进行艰苦的构思、组织、概括和提炼。在作画过程中,运用构图的规律,随时按画面上显现出来的艺术效果表现心中的朦胧“意象”,使之具体化,直至画面效果的完成。掌握了构图的规律,我们就能在做画时处于能动的地位。据此,本文把在中国画构图中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分述如下:
1.主次分明,大胆取舍。五代画家荆浩在他的画论著作《笔法论》中说:“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说的是一幅画在创作前要从创作意图和画面整体构思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定下各部分形象的宾主位置,才能集中地表现自然美,使题意明确,构图完美。要做到主次分明,首先要大胆取舍,全力肯定对象中精彩的部分,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地发挥和表现,而对有碍画面效果的部分,要毫不犹豫地舍去。当然对客观对象的取舍要建立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按作品表现的意图,画面艺术处理的需要和依靠形式美的规律来安排构图,使画面意境美得到充分抒发。一般撷取对象集中表现的精彩部分作为画中最主要的形象,它是内容上表现的重点,也是构成画面形式的主要部分,因此要放在最主要的部位。这部分可以经过主观艺术思维,根据画面艺术处理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夸张和变形,因为夸张能给人感情上最大的满足,而且会使主体形象更典型、更丰满。次要的形象是为了陪衬主体,使主体更加突出。只有做到有主有次、有取有舍,才能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画面整体。
2.虚实相生。“虚实”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规律之一。从画面整体效果看,一般笔墨密集处,墨色浓重处为实,笔墨稀疏处,墨色轻淡处为虚;聚处为实,散处为虚,因此画面构图虚实的布置与主次、聚散、轻重有密切关系。在构图中通过虚实处理,使景物之间形成空间层次,在虚实对比中产生节奏,是形成画面装饰效果,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虚实处理得当巧妙,更能造成意境上的含蓄性,使作品耐人寻味。所以在作画前,对构图位置的经营,笔墨的组织和造型的效果处理上都要考虑它们的虚实关系,根据构图的形式和水墨造型规律的需要,在作画过程中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完全脱离对象真实存在的任意臆造,而是始终在感觉上与对象保持一致,但又是经过虚实手法处理的艺术效果。
如上所述,“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是中国画以笔墨为主要技法的特点所决定的,笔墨线条本身是一种平面性的艺术,它通过各种变化的点、线、面来组织形象,追求在平面上来组织笔墨的节奏韵律和黑白灰三种层次的分割、呼应和对比关系,通过笔情墨趣来抒发感情。所以,在各种构图要点中就是以虚实为中心,并通过“疏密”、“聚散”、“轻重”、“浓淡”、“呼应”等笔墨组织规律来体现的,用它来完成构图创造画面意境的任务。
3.呼应平衡。在考虑画面布局、组织景物形象时除了要注意主次、虚实、轻重等关系外,还要注意到各部分事物之间的呼应和联系。一幅画的布局首先必须在确定主体物的同时配以与之相呼应的陪衬物,这样才能主次分明,有虚实轻重的对比关系,构图才完美。而这种呼应关系又表现为事物在形态气势上互相联系、互相顾盼,使画面总体气势上抱成一团,结构严密,气韵畅通。所谓“势”,就是事物给人的运动感。“势”给具体形象以生命,蕴含着景物的神态和生机,通过笔墨线条表现出来,就产生了笔势和气韵。各种线条形态构成的气势变化,在画面上组织分布,形成不同的呼应和承接关系。当然,这些构成画面的形象及其笔墨不仅要互相呼应,而且在分布上要达到变化平衡的结果。画中的各类线条、墨块,在对画面进行黑白灰面积上的分割后,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块面结构,这些形态线条,不仅要互相呼应对比,而且要在对比中达到平衡。因为各类线条和黑白灰块面形成的轮廓线,其斜直、平方、圆曲等的形态变化,通过恰到好处的组合,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形式感和力的倾向,在对立的矛盾运动中互相制约,造成气势上的平衡和统一。
对于中国画构图的探索,除了要注意以上三点之外,还要注意画幅的大小方圆、气势的贯穿统一、形象的对比变化、开合和取势等方面,它们都是和以上三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掌握了中国画的这些构图要点,才能不落前人窠臼,更加大胆地创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加完美,更加新颖的构图形式,从而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