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圣贤之道03》
(提示:如果视频分为多个小段,请下载后用视频合并软件合并。)墨子是战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是墨家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等观点,并有《墨子》一书传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圣贤之一。
清朝学者汪中治墨学,他将墨子与孔子平视,认为“孔子鲁之大夫也,而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墨子与孔子有相当程度上的差异。孔子主张久丧厚葬,对祭祀非常重视,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针对祭祀的说明。墨子一生过著简朴的生活,“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主张“节用,节葬,非乐”,他的弟子也是“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Mozi》也是墨家子弟根据墨子思想汇编的哲学文本的名字。这个文本最初包括71章。汉朝儒学统治了中国。因为墨家是反对儒家的,文本《Mozi》收到排斥。在宋代,只剩下61章。今天,我们仅仅有53章,通过它我们试图理解该家的思想,这是孙诒让汇编的版本。因为墨学作为一种活着的传统从中国消失了,它的文本没有被很好地保存,许多章节丢失了,或处于毁损状态。例如,“反对儒学”的三章,只有一章还在。
从《墨子》的文本中收集到的东西是一种富裕的资源用来窥看早期的中国朝代历史和文化。许多墨子的言论被甚至更早起的记录中历史声音支持。他与那个时期其他有名的哲学家的对话也被记录。从这些,我们能够把墨家从其他各家的思想里清楚地区分出来。
墨家在秦被压制,在汉完全死掉,这使得儒家成为官方学说(教条)。孙中山(Sun Yat-Sen)使用“兼爱”作为他的中国民主思想的一个基础。更近些,共产主义下面的中国学者已经试图恢复(改造)墨子为一个“人民的哲学家”,加亮他的对世界的理性-经验主义方法,以及他的“无产阶级(普罗阶级)”背景。
一些观点断言,墨子的哲学一度先进于,同时又不那么先进于儒学。他的“兼爱”观念比儒学的拥护更广泛的人民团体的观点,但是,他在非难所有那些不直接“有用”的东西,排斥艺术和音乐的教化功能的时候,显得没有儒学有容忍。庄子,同时批评儒学和墨学,把这个记载到他的“有用和无用”的寓言中。当然,这种对有用的强调来自一个时代当战争和饥荒广泛覆盖,并足以让所有贵族的排场变得无足轻重。然而,另一些人会说以上观点不完全精确,并且事实上孙中山提倡的“博爱”和“天下为公”是儒学的思想。儒学的博爱与墨子的兼爱有点不同:在儒学里它倾向于把它强调为自然地有利于人类的关系,而在墨子的思想中,它倾向于面向公社且对个人没有差别。一些墨子的现代支持者(也就是共产主义者)做出断言,墨家和现代共产主义对于公社生活在理想的方式上共享很多。另一些人断言墨家与基督精神的中心理想分享更多,尤其是在“兼爱”(用希腊语,“大爱”)的理想上,“金科玉律”,以及人道和超自然领域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