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话剧表演3》
(提示:如果视频分为多个小段,请下载后用视频合并软件合并。)话剧是一种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具有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等特点,《世界著名话剧欣赏视频集锦》教你如何了解话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中国话剧的风貌 中国话剧经过上百年的融合、改造、创新,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国现代的民族话剧 。
中国话剧来自西方戏剧,今天依然从西方戏剧中摄取营养;但它经过中国人上百年的融合、改造、创新,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成为中国现代的民族话剧。 中国话剧近百年的历程,形成了有中国历史特点的传统即:战斗的传统;借鉴、消化和融会古代中外一切有益戏剧文化的传统;以现实主义美学为主体,多种美学原则、创作方法多元并存的传统;以及不断民族化的传统。我们在这些传统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五点,当然也有教训。
20世纪初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以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为代表;给中国话剧以深刻的影响,中国话剧在历史上从来不是封闭、排他的,而具有开放的度量。20世纪二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两度西潮”便是突出的时期。如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创作,深受20年代新思潮的影响,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话剧开放性的特点,他是以现实主义作为主体而有机地融进其它多种美学因素,达到一种深层次的结合,留下了人们称之为“诗化现实主义”的不朽剧作。 20世纪80年代始,新时期中国话剧与文学同步,加强了“人学”研究,推动了话剧艺术的探索和革新,经过“左”的思想禁锢,话剧美学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封闭之后,又一次敞开了自己的胸怀,于是,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思潮、流派再度引入。如荒诞派戏剧、存在主义戏剧、贫困戏剧以及布莱希特等戏剧理论的被关注,吸收其一切有价值的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种借鉴、消化和融会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结果。
教会学校与中国话剧
20世纪初,西方教会把西方宗教文化带到了古老的中国,同时,也把西方的文学作品、戏剧艺术普及到了东方。
精神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化,是部分中国话剧作家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对中国话剧产生了多种影响。
1. 西方戏剧在中国演出,最早是从教会学校所演出的宗教剧开始的。而西方宗教剧因其具有以世俗生活为对象、以讽刺为特色等话剧艺术因素,故对中国早期话剧产生了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话剧形式的影响
--只说不唱的演法;话剧观念的影响--追求真实的、生活化的表演观念与方法,而非传统戏曲那种象征的、虚拟的表演观念与方法。
2.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话剧的关联主要表现在翻译剧、改编剧的翻译、改
编、上演中。这一时期的翻译者、改编者,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过渡到注视圣经题材剧。但目的不是为了传教,而是“意在教外”,别有所图。其一,他们的“所图”乃在于:取材于经典,背离经典。其二,他们的“所图”乃在于:借西方之神,斥东方之鬼。但是却在客观上使中国既出现了一批反基督教精神的作品,也出现了一批有助阐明或宣扬基督教精神的文学作品。
3.现代剧作家经历了一个从注视与基督教文化有关的剧本,到注视基督教文化内涵的变化过程。基督教文化与中国话剧的“汇合”,成为中国话剧蜕变、发展的一个条件,也使中国话剧剧作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