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电视摄像》课堂记录1》
(提示:如果视频分为多个小段,请下载后用视频合并软件合并。)《电视摄影》从2012年出版开始已经被正式引进到大学课堂的教学之中,是一本专业的摄影教材,《电视摄影》从电视画面、光学镜头、画面构成、摄影用光、摄影角度、固定画面、运动画面和场面调度等方面全方位分析了电视摄影创作的要求和特点,是学习摄影较为专业的教材之一。
作者简介:
陈刚,1955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纪录片创作、人类学纪录片和电视摄影。
孙振虎,新闻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电视系摄影教研室主任。自1997年开始从事电视创作,主创的纪录片曾先后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等。
最早的写实摄影爱好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摄影是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摄影应用科学,它以摄影光学、摄影化学和电子技术为基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拍摄体系。 一般简称的摄影,即是用照相机,映像在底片,冲印底片成为单一相片,一张张作永久保存。但相片的影像是不动、无声,仅供人观赏其人物、意境,进而体会其涵义。
摄影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它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
随着摄影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的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像作身份证或留个纪念,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郑景康先生给齐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完全在于艺术性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