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录制过程教学01》
(提示:如果视频分为多个小段,请下载后用视频合并软件合并。)电影音乐创作属于音乐艺术中的一个边缘领域,是电影艺术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在音乐创作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电影背景音乐制作现场大揭密》搜集了许多著名的中外电影,对其作简单的剧情介绍,对电影中的作曲家作名简介,然后对点对影片中的音乐进行赏析。
在电影音乐创作中,对电影音乐性质的认识,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用什么样的思想来指导电影音乐创作,是决定创作是否成功的关键前提。有人认为电影音乐是一种实用音乐,有人认为音乐在电影里是一种为电影服务的艺术。这些观点当然都是不错的。但电影音乐的实质是什么?光用“实用”与“服务”的观点来指导电影音乐创作能行吗?“实用”音乐的言下之意是“工具”音乐,“服务”艺术的画外之音是“仆从”艺术。二者都排除了电影音乐创作的主体性。因此看来认识电影音乐性质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主体性问题了。
从一个特定的层次来看,忽视电影音乐创作主体性的观点,是很有历史渊源的。在总共只有几十年历史的电影艺术中,音乐大部分只起着配角的作用,这并不单因为电影一开始只作为纯粹的视觉艺术而诞生,更因为电影艺术本身的商品化性质,和音乐相比起来,电影艺术的历史实在太短暂了。真正涉猎电影音乐创作的大音乐家屈指可数。
然而,这种情况是一直在变化着的,自从人们越来越把电影看成是一种综合艺术开始,这种艺术的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其显著特征即是在一些艺术性很强的电影作品中,各种艺术作为辅助手段为视觉艺术服务的追求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真正的“综合”,而且出现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向音乐“阪依”的强烈倾向。音乐的常见手法已成了电影创作的时髦语言,例如“重复”,“排比”、“意境刻划”等等③。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很多的,但首先是电影电视自身艺术发展的结果。在电影、电视发明之前,社会的信息传递非常有限,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有很大的封闭性。这时,审美心理中再认的饥渴,驱使人们对艺术摹仿因素产生强烈的兴趣。但随着电影、电视,特别是录相技术的发展,艺术再现功能的神圣光圈失去了,“写实”成了机器的事情,因而电影中各种艺术手段向精神方面转化,色彩、线条、影调等造型因素,各种非理性表现的探索,意识流的捕捉,都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这就是电影这种综合艺术的最高境界——音乐化。那么,电影音乐自身的地位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当然有!这里不说成功电影音乐,其寿命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 (当人们还长时间为某些电影音乐所感动时,他们不在乎早已忘却的电影故事内容)。更值得指出的是,成功的音乐使电影画面反过来陪衬它,画面反而“仆从”化了。
因此,同样非常明显,从深一层来看,提出电影音乐创作主体性的观点,是很有现实根据的。在许多艺术性很强的影片中,音乐已一改灰姑娘的形象,成为当之无愧的女皇。有见识的导演和评论家把电影音乐称为电影艺术之魂,是一点也不为过的。我们甚至可以再深一层从哲学的角度来认识,艺术创造是由摹仿开始的,但只有扬弃了摹仿,超越了摹仿,艺术才能获得真正的生命。艺术应当给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一种超越时空的象征形式。音乐是纯粹的象征,它无疑是一切艺术的最高本质。因此,艺术向音乐的审美境界迫近,实质上是艺术的自我肯定。在电影这种综合艺术的发展中,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