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中国经典民乐欣赏29》

(提示:如果视频分为多个小段,请下载后用视频合并软件合并。)
序号选择视频教程名称大小操作
  •   暂无下载  
  •   

      外唐网视频教程合并软件下载地址:
      http://www.waitang.com/upload/flvtool.zip

      在音乐方面,我国的民族音乐在音乐范围内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五千年的历史变更中依然独树一帜,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借鉴作用,我国原生态民歌的种类极其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木卡姆,江浙一带的吴歌,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等。

      原生态民歌的价值及其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 原生态民歌的存在 1、 生产方式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改变等是影响原生态民歌生存的根本因素 随着劳动条件和生产方式的改善,如杠棒已改为吊车,传送带所代替;碾米的石滚、舂米的碓子、笨重的水车等劳动方式逐步为各种机器所代替,使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受到破坏,劳动号子失去了所依存的基础并逐渐减少甚至消失。随着农村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的改善,电话,手机、电脑等进入千家万户,那种爬上山头、用对歌的方式来谈情说爱的情景消失了,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受到了破坏。在日常生活中自娱自乐的小调逐渐被一些流行歌曲所代替。歌会的仪式越来越不完整,许多原在歌会上才能听到的原生态民歌也濒临失传。加之电吉他、KTV等许多高科技音乐手段与现代社会互相融合,更大地满足了人们接受最新鲜事物的愿望,同时,也加速了原生态民歌的落寞和失传。原生态民歌歌手群体为改善生活,迫于各种压力,外出打工,随着他们外出人数和其接受现代化程度的增加,原生态民歌的参与人群尤其是年轻一代变得越来越少,不少优美动听的原生态民歌也随之灭亡。 2、“学院派”演唱标准也是压制原生态民歌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学院派强调唱法的专业化、标准化,是现代声乐教育的主流,占据着主流音乐舞台和强大的宣传媒体。原生态民歌唱法,风格迥异,得不到“学院派”专家的认同,得不到社会的重视,资金支持更是少的可怜,人才培养得不到扶持,他们经济权益也没有得到充分保护。这些造成或变相造成了对原生态民歌的否定,极易挫伤歌手们的积极性,原生态民歌手的创造力也被压制。原生态民歌手为得到社会的支持,或向学院派标准靠拢,或弃歌从他,加剧了原生态民歌唱法后继无人的趋势。 3、原生态民歌自身存在的不足也影响其生存 原生态民歌演唱的语言多为当地方言或民族语言,没有固有的伴奏形式,音调悠长,跟现代紧张的生活节奏方式很不对称。由于没有乐谱记录,同一首歌你唱与我唱,甚至一个人唱同一首歌,往往不一样,极易形成某一地区原生态民歌的变异或消失,也增加了原生态民歌推广的难度和流传的广度。原生态民歌表述的大多是农业时期的民间习俗、故事和传说,在现代社会环境面前呈“非协调”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反映了原生态民歌的尴尬境况。 二、 原生态民歌的保护 1、 原生态民歌存在的现实意义 原生态民歌是特定时间、特定背景、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特定文化,是百姓的杰作。无论是土的掉渣的歌声,还是炒山药蛋的歌唱,都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寄托和情感的真实体现,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几千年历史的“写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乃至世界文化遗产,如: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艺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对没有自己的文字仅有自己的语言的少数民歌,原生态民歌就是这些民族历史的最好记载。 许多原生态民歌超凡的声音魅力令人心旷神怡、神秘莫测,是目前的民歌教育尤其民歌唱法太过强调气息控制,一样的咬字吐字和装束表情。结果培训出来的声音大多没有个性,听完一个人唱之后就没有再听别人唱下去的欲望。如在民歌声乐的教育中增加或借鉴一些民间声乐(尤其原生态民歌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的元素,以多元开放的态度学习、借鉴原生态民歌手的某些发生技巧,根据不同个体的声音特点培训一些富有个性的歌手,这不但有利于民族声乐的发展,也有利于原生态民歌的生存和繁荣。当年才旦卓玛师从王品素教授,就很好地学习了专业的发声方法,同时又保持了原本的嗓音特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的年轻人唱歌的时候容易漏气,借鉴一下原生态唱法的某种技巧,到大江大河大海边放声歌唱,体会一下大自然的魅力,回归艺术的本真,说不定会得到意外的艺术收获。 2、 原生态民歌的保护 原生态民歌民歌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保护方式的多样性。原生态民歌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喂保护好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借鉴日本和韩国的成功经验,加强保护原生态民歌的立法形式和政府行为,使得原生态民歌再原有状态下顺利传播,可通过立法形式和政府行为对具有传统文化技能的人进行保护,可通过国家命名的方式吸引传承人,以带徒授业的方式拴住传承人,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民间艺术,可通过设立的专门组织对原生态材料保存下来,并予以分类和编号,形成制度,提供政策参考,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指导下,鼓励民间各种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由此唤起全民的保护意识,共同推进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在抢救、保护原生态民歌时,我们更应该培养、发掘新歌手,使原生态民歌能够后继有人。根据原生态民歌的特点,可组织编写原生态民歌系列教材,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引进与原生态民歌相关的内容,增加或加强原生态民歌的传承教育。在高等院校,可开设原生态民歌的教育和表演课程,或组织学员深入民间,以保证传承的“原汁原味”。新疆艺术学院的木卡姆表演艺术班2004年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他们为我国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传承做出了成功而有益的探索。 另外,更应加大举办各种形式的原生态民歌展演力度和宣传力度,尤其是现代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栏目、广西卫视的《唱山歌》栏目等,都是以我国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原生态民歌为主要表现内容。如《艺术人生》栏目中对民族人物、题材内容等作专题介绍,并对原生态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诸多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西部民歌王阿宝和吴雁泽、戴玉强合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把原生态民歌热推向了一个小高潮。第八、第十届CCTV青歌赛上原生态民歌手李琼、索朗旺姆分别获得民族唱法金奖,第十二届CCTV青歌赛把原生态民歌单独列为“五种唱法”之一,受到了专家、评委的高度赞赏和全国观众的追捧,那种天然质朴的歌声让人们得到了一种久违的美的享受;也让原生态歌手找到了自信,让他们意识到本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平台是敞开的、平等的,同时唤起了各族民间歌手对自己“母文化”传承、创造的激情。当他们回到自己的乡土时,他们有可能成为一种象征,从而激发当地民众对原生态文化的呼唤,将极大地促进原生态的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