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文学艺术解读专题讲座3》
(提示:如果视频分为多个小段,请下载后用视频合并软件合并。)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祖父苏序,表字仲先,父亲严厉,据说苏东坡长大后还梦见幼时父亲让他读书的样子,生出冷汗。祖母史氏。母亲淑良贤德。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达,好交友,好美食(东坡肉),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黄庭坚称他“真神仙中人”。
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神宗时苏轼任祠部员外郎,熙宁五年(1072年)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三年后移知密州、徐州、湖州。熙宁十年四月,赴任徐州,是年七月七日,黄河决口,水困徐州,苏轼参加救灾。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李定“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几死,因为写文章称赞朝廷,朋友出手相救,而神宗亦爱其才,终得以保全,翌年被贬至黄州(1080年2月~1084年4月),在黄州“深自闭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间,与渔樵杂处”,当时佛印担任庐山归宗寺住持,二人时有往来。苏轼有《戏答佛印偈》曰:“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借,借君四大作禅床。”元丰七年(1084年)离开黄州。
宋哲宗即位,回朝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元祐四年(1089年)拜龙图阁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元年(1094年)被章惇贬谪至惠州、儋州(海南岛)。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孙氏馆,终年六十四岁。谥号“文忠”。
他在政治上较偏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有任何不满,“如食内有蝇,吐之乃已”。既反对新党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受旧党排斥为地方官,杭州——颍州——扬州——定州),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在各地居官清正,为民兴利除弊,政绩颇多,口碑甚佳,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实证。
苏东坡一生可用八字概括: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苏东坡一生经历五代帝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