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时尚摄影采光技巧06》

(提示:如果视频分为多个小段,请下载后用视频合并软件合并。)
序号选择视频教程名称大小操作
  •   暂无下载  
  •   

      外唐网视频教程合并软件下载地址:
      http://www.waitang.com/upload/flvtool.zip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摄影师想要拍摄一组成功的摄影作品就必须先拿捏好镜头的采光效果,一张照片成功已否,采光往往居关键性的地位,因此采光的学问在摄影中占据的技巧性作用很大,《专业摄影采光技巧综合课程教学视频》就一些基本原则作个简单的介绍:

      一、方向 光线的方向当然是无限多种,不过基本上我们可以分为几大类: 1.顺光:光的方向与镜头所朝的方向相同的称为顺光、前光或正面光。顺光能够呈现最多的细节、最丰富的色彩,但是最没有立体感。相机上的闪光灯打出来的光充分展现这种特色。 2.逆光:光的方向与镜头相对的称为逆光或背光。逆光照明时,画面的整体反差可能很高(例如剪影),但局部反差很低,因为照在模特儿正面的是来自四周的漫射光,所以常常需要使用反光板或人工光源补光。逆光拍摄有个特色:模特儿的身上有一圈明亮的轮廓线,感觉很舒服。不过如果镜头被光源照到,很容易出现光斑(flare)。 3.侧光:从旁边照过来的称为侧光。侧光的立体感与质感最强,尤其是明暗交界的部位(所以如果青春痘或疤痕出现在这里,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是最常用的光。 4.顶光:从正上方照下来的称为顶光。顶光会在模特儿的额头、眼窝、鼻下、唇下与颈部等处产生难看的阴影,一般来说是人像摄影的大忌。 5.底光:从下方照上来的称为底光。底光违反一般的视觉经验,感觉不自然,所以除了要营造恐怖的气氛之外,一般也尽量避免。

      二、软硬调 光的方向性愈强(愈一致),调子就愈硬,反差愈高;漫射程度愈多,调子就愈软、愈柔和,反差愈低。光的软硬与光源的面积大小有绝对的关系:点光源最硬,面积愈大愈软。以自然光而言,太阳就是个点光源,阴天时整片天空都视为光源,调子最软。人造光源中,聚光灯是最典型的硬调光,透过柔光罩或由反光伞、反光板、墙壁或天花板等反射出来的光则是软调光;不过光的调子会随着光源与主体的距离增加而变硬,因为对于主体而言,光源的面积变小了。 一般说来,略偏软调的光比较适合作人像摄影的光源,因为可以拍出层次丰富、细节多的照片,不过偶尔我们也会使用硬调光拍照,以营造不一样的气氛或质感。

      三、基本的打光法 人像摄影对于采光有些比较明确的要求。由于人的脸部是有高低起伏的,因此就会有反光与 阴影,其中因为反光而形成的亮部我们称为高光(highlight)。在传统的人像摄影里,通常会要求在额头、鼻梁、颧骨与下巴等部位产生高光;但现在钗h东方国家的人像,尤其是婚纱照、沙龙照与模特儿档案照等,可能是基于“一白遮三丑”的观念,常常使用大片的光源把整张脸打匀,并适量地增加曝光,使得脸部没有阴影与高光之分(应该说整张脸都是高光),看不出脸上的瑕疵,感觉很光净。 一般人像摄影的打光并不是单纯的顺光、逆光或侧光,而是介于两种或三种之间。以下就是几种典型的人像摄影打光,在这里我们谈的是形成主要照明效果的主光(Main light,又称为基调光key light): 1.显瘦光(Short lighting):假设模特儿是以半侧面对着镜头,一边脸颊距离镜头较近。如果光线照在离镜头较远的那一侧脸上,也就是靠近镜头这边的脸颊是处于阴影中,这样会让脸看起来比较瘦,因此称为显瘦光。显瘦光是最常用的打光,适用于一般脸型及较胖、较宽的脸型。 2.显宽光(Broad lighting):如果光线照在靠近镜头的这一侧脸上,也就是这边的脸颊是处于高光,如此会让脸看起来比较丰满,因此称为显宽光。显宽光一般用在瘦削的脸型;不过现在有时虽然模特儿的脸并不很瘦,基于整体的效果考量还是有可能用到显宽光,只是会想办法避免脸颊出现太明显的高光。 3.蝶型光(Butterfly lighting):当光线从模特儿的正前方(正对着脸的方向,对相机而言不一定是顺光的方向)上面约45°角照下来时,整张脸的受光很均匀。因为脸部额头与颧骨部位比较宽、眼睛部位比较窄,脸部边缘的轮廓有点像展翅的蝴蝶,因此这种打光法称为蝶型光。蝶型光相当适合用来拍摄年轻的女性,但不适用于男性,因为蝶型光会让耳朵非常突显,而男性的耳朵通常没有头发遮住,完全外露。前些年日本的商业摄影师在拍摄杂志封面等半身人像时发明出一种特别的打光方式:用装上大型柔光罩的灯以很近的距离打蝶型光,再于模特儿的胸前略朝模特儿放一块大型反光板或装了柔光罩的灯作为补光。从侧面看起来灯与反光板像只张嘴的鳄鱼,相机在喉咙的位置,模特儿则像是要被吞进去,所以这种打光又称“鳄鱼嘴光”。 4.林布兰光(Rembrandt’s lighting):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林布兰(Rembrandt van Rijn)独创一种特殊的打光法,并且大量运用在他的画作中。基本上它是显瘦光与蝶型光的综合体,也就是从模特儿斜上方约45°角照下来,它的特征是在模特儿靠近镜头这边的颧骨上有一块倒三角形的高光。由于一般打光灯的位置都高于模特儿的头部,因此Kodak摄影百科全书称这种打光为显瘦光,在另一边颧骨留下倒三角形高光的是显宽光(本文的显宽光与蝶型光的综合体)。 5.均分光:拍摄半身的正面脸时,灯与模特儿头部等高,从模特儿侧面稍微偏后的方向照过来,使模特儿以正中央为分界,恰好一半脸受光,一半脸在阴影中。通常这时不会用太软调的光,而且会在阴影侧放“黑色的反光板”吸光(例如最能吸光的黑天鹅绒),以确保阴影面全黑没有细节。这是比较不常用的打光法,通常要配合使用全黑的背景。 6.夹光:通常也是用来拍摄半身的正面脸,两支装上柔光罩的灯分别从模特儿左右各约45°角照过来,距离很近。和鳄鱼嘴光一样,它的效果类似顺光,但比顺光有立体感,而且和顺光比照来,两颊的亮度与高光的位置还是有点差别。

      四、补光 补光的目的在于让主体的暗部有足够的亮度以呈现出细节,同时将明暗部分的亮度差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看起来比较舒服。逆光拍摄的时候模特儿的脸部是完全处于阴影中的,这时候的补光是全面性的,其实已经扮演主光的角色了。 说实在的,补光还真是一门艺术,补光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只注意画面的美,而忘了补光的存在,就如同真正好的丝袜会让人赞叹“好美的腿!”,而非“好棒的丝袜!”,不要忘了,补光毕竟是衬托,最忌喧宾夺主。补光可以简单到只有一盏灯或一块反光板,也可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对某些精雕细琢的龟毛摄影师而言),东一块反光板西一盏灯,大小高低角度各不同,有如交响乐团。不过这并不表示补光设备用得少的摄影师奶珒N比较差;某个地方要不要补光,有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完全视个人需要而定。判别是否需要的方法说难不难:补光加下去是画龙点睛还是画蛇添足,甚或成为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一试便知(当然有些经验丰富,sense又强的摄影师一下就可以决定哪些地方要补多少光)。不过补光的学问虽大,还是有两项“最高指导原则”: 1.补光部分的亮度不可以超过主光照明的部分(不过时下钗h半吊子的婚纱写真摄影师在对下半脸补光时,常常打破了这个原则)。 2.画面中不可出现补光造成的阴影。 原则上,补光是使用软调光,只有小范围的补光才会用到硬调光(聚光灯都是硬调光)。 这几年流行由下往上补光时稍微补过头,产生轻微的、没有可怕阴影,只是下半脸的亮度稍高于上半脸的底光效果,有个昵称叫作“苹果光”。苹果光的角度、调性与强度要控制得很好,否则很容易成为底光:角度不能太低,原则上不超过45°;调子要软,室外使用反光板的时候除非是调子很软的阴雨天,否则用白色面就好,尽量不要用金属面;强度不要太高,最多让下半脸比上半脸亮一点点就好,而且千万不要造成阴影,那样就成了底光了。

      五、照明比 人像摄影的反差是用照明比(Lighting ratio,有些人称之为光比)来控制。照明比指的是脸部亮面与暗面的照明量比(注意:不是主光与脸部主要补光的强度比;亮面与暗面常常同时受到主光与补光的照明),一般都控制在3:1左右(也就是明暗面的入射式测光读数相差约1.5级)反差与立体感都适中。照明比2:1(相差一级)已经算是稍微偏低的反差,5:1以上就属于高反差了。 经验比较丰富又使用连续光源拍照的摄影师,通常不大会拘泥于这些数字而不断地拿测光表按来按去,直接目视效果就可以了。

      六、背景的亮度背景的明暗往往决定整体的气氛。浅亮的背景形成高调(High-key)的照片,有清爽、纯净或开朗的感觉,例如一般以婴儿为主题的照片都都是用high-key的手法拍摄;深暗的背景则形成低调(Low-key)的照片,有沉静、冷酷或深邃的感觉。中性调的背景变化就很大了,要视色彩与反差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