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千古一亚圣》》

(提示:如果视频分为多个小段,请下载后用视频合并软件合并。)
序号选择视频教程名称大小操作
  •   暂无下载  
  •   

      外唐网视频教程合并软件下载地址:
      http://www.waitang.com/upload/flvtool.zip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赵岐、朱熹、焦循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苏辙、晁公武等人认为是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记,但目前学术界较采用司马迁等人的说法。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基本简介折叠编辑本段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孟子 孟子 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孟子之照 孟子之照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2]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3]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的,“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1] 儒家著作折叠编辑本段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经》、《尚书》、《礼记.礼运》、《周易》、《春秋》。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径”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4] 名篇介绍折叠编辑本段 《孟子》梁惠王上 折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 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孟子 孟子 利!”[5]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教程列表:

    易中天《孟子与诸子百家》一

    易中天《孟子与诸子百家》二

    傅佩荣《千古亚圣孟子》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穿透历史的眼光》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如何与老板相处》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正确的教育观》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人生境界观》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人生三乐》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仁者无敌》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浩然正气》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千古一亚圣》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雄辩的技巧》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说话的艺术》

    傅佩荣《人生智慧学孟子·精彩的教学示范》

    鲍鹏山《孟子·中华伟丈夫》

    《孟子与诸子百家》易中天

    《千古亚圣—孟子》

    大丈夫—感悟《孟子》咏诵会

    罗安宪《孟子 · 仁政爱民》05

    罗安宪《孟子 · 民为邦本》06

    罗安宪《孟子 · 人性本善》07

    罗安宪《孟子 · 义以为上》08

    鲍鹏山《孟子,指画天下的先知》上

    鲍鹏山《孟子,指画天下的先知》下

    鲍鹏山《孟子—中华伟丈夫》

    黄俊杰《孟子 · 孔子及其思想遗产》01

    黄俊杰《孟子 · 歷史變局中孟子的人格与风格》02

    黄俊杰《孟子 · 孟子的思維方式与传統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03

    黄俊杰《孟子 · 孟子思想中的生命觀與身體觀》04

    黄俊杰《孟子的政治思想:“王道”政治的理想及其背叛》05

    黄俊杰《孟子 · 孟子思想中的「公」與「私」》06

    黄俊杰《孟子 · 孟子的教育思想》07

    黄俊杰《孟子 · 孟子精神與中國文化》14

    黄俊杰《孟子 · 與孟子對話(一):戰國至唐代》08

    黄俊杰《孟子 · 與孟子對話(二):宋代》09

    黄俊杰《孟子 · 與孟子對話(三):朱熹》10

    黄俊杰《孟子 · 與孟子對話(四):王陽明》11

    黄俊杰《孟子 · 與孟子對話(五):清代》13

    《孟子 · 告子章句 上 》诵读版

    《孟子 · 告子章句 下 》诵读版

    《孟子 · 公孙丑章句 上 》诵读版

    《孟子 · 公孙丑章句 下 》诵读版

    《孟子 · 尽心章句 上 》诵读版

    《孟子 · 尽心章句 下 》诵读版

    《孟子 · 离娄章句 上 》诵读版

    《孟子 · 离娄章句 下 》诵读版

    《孟子 · 梁惠王章句 上 》诵读版

    《孟子 · 梁惠王章句 下 》诵读版

    《孟子 · 滕文公章句 上 》诵读版

    《孟子 · 滕文公章句 下 》诵读版

    《孟子 · 万章章句 上 》诵读版

    《孟子 · 万章章句 下 》诵读版

    王宁 · 古注选读—《孟子》不见诸侯

    刘兴林 · 古代文学—孟子与《孟子》 23

    刘兴林 · 古代文学—孟子与《孟子》 24

    刘兴林 · 古代文学—《孟子》的思想 25

    刘兴林 · 古代文学—《孟子》的文风 26

    刘兴林《古代文学 · 孟子的文风 二 》 27

    鲍鹏山《孟子:人格、人性与道德》

    韩德民 ·《孟子》的现代意义

    感悟《孟子》 · 序—朗诵

    《孟子梁惠王下》经典诵读

    鲍鹏山《孟子:道德与革命》

    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 · 王霸之术 · 王道篇》01

    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 · 王霸之术 · 霸道篇》02

    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 · 百世先师 · 三王篇》03

    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 · 百世先师 · 三圣篇》04

    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 · 大成至圣 · 大成篇》05

    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 · 大成至圣 · 至圣篇》06

    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 · 游说诸侯 · 穷达篇》07

    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 · 游说诸侯 · 彼此篇》08

    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 · 人性本善 · 伦常篇》09

    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 · 人性本善 · 食色篇》10

    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 · 浩然之气 · 志气篇》11

    金海峰《孟子浩然正气 · 浩然之气 · 丈夫篇》12

    金海峰《孟子 · 四书精华:学庸篇》01

    金海峰《孟子 · 四书精华:论孟篇》02

    金海峰《孟子 · 大贤拟圣:经典篇》03

    金海峰《孟子 · 大贤拟圣:精粹篇》04

    金海峰《孟子 · 仁义至上:仁义篇》05

    金海峰《孟子 · 仁义至上:仁政篇》06

    金海峰《孟子 · 仁义之实:事亲篇》07

    金海峰《孟子 · 仁义之实:从兄篇》08

    金海峰《孟子 · 唐虞三代:帝尧篇》09

    金海峰《孟子 · 唐虞三代:大舜篇》10

    金海峰《孟子 · 以意逆志:文辞篇》11

    金海峰《孟子 · 以意逆志:志意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