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88.痰饮(三)》

(提示:如果视频分为多个小段,请下载后用视频合并软件合并。)
序号选择视频教程名称大小操作
  •   暂无下载  
  •   

      外唐网视频教程合并软件下载地址:
      http://www.waitang.com/upload/flvtool.zip

    成都中医大《中医内科学》105全集(有缺) 主讲人:王飞 孙鸿辉 岳仁宋 参考教材:周仲英/新世纪二版《中医内科学》 中医类专业本科教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 

    注1:各集标题根据视频讲座和教材目录编辑整理 

    注2:现缺 01.总论、04.感冒(三)、05.咳嗽(一)、98.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痹症(一)、70.淋证(一)时长不足(概述有缺)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主要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及预防规律等内容。它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就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中医内科学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学科地位。

    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萌芽阶段—殷商时期“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巨著,记载了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诊断和治疗原则,体现了整体概念和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创立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3.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得到充实和发展,如《肘后方》、《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学术理论的创新,如金元四大家的学说,刘完素倡火热而主寒凉;张从正治病力主攻邪;李东垣首创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至此中医内科学体系初步形成。

    4.成形阶段—明清时期《内科摘要》是第一部以“内科”命名的著作。叶天士和吴鞠通分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理论和三焦辨证论治理论,充实了内科热病体系。

    5.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崭新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中医理论的整理研究工作非常重视,出版发行了一大批医学专著,中医内科学教材也不断的更新,到目前为止进一步已经发行到七版规划教材。整个学科的发展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医学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完善。

    ⒍自远古至五四运动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在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实践、探索,由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不断发展提高,创建了灿烂的祖国医学,同时也创建和发展了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史,大体经历了萌芽阶段、奠基阶段、充实阶段和成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