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 它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只要通过科学系统的民族舞蹈教学训练都可以塑造美丽,增添魅力以及锻炼体力,增强体质。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今日生活在我国广大地域中的56个兄弟民族。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使我国成为“以汉民族为主体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国家”。建国50多年来,由于兄弟民族间的团结友好和相互交流,各个民族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了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使我国香飘四溢的民族大花坛更加鲜艳夺目、更加富有诱人的神奇魅力。
歌舞是人类与生俱来,本能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用肢体姿态来抒发、表达情感、传达生产技能与信息的行为,没有地域、国界、种族和民族之分,是人类共通的形体语言与心灵感悟。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拥有着数以万计从内容到形式,从韵律到风格各显异彩、斑斓夺目的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如果从功能上划分,大体可分为:祭祀(宗教)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礼仪舞蹈、民族历史(生产劳动)传衍舞蹈等种类。随着人类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过去舞蹈中的迷信色彩与日俱减,一些古代传统的祭祀性舞蹈也在逐步变异,成为民间具有观赏性和自娱性的舞蹈,而倍受人们喜爱。每逢民族节日,络绎不绝的各族民众盛装打扮,怀着无限真挚的心愿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能够宣泄自己情感的歌舞海洋之中。那一场场如痴如醉的欢歌劲舞,令无数外乡人情不自禁地流露着羡慕的眼光和发自内心的赞叹,以致出现难以抑制自己感情而投入到歌舞中去的场面。这些不同民族所流传下来的或雄浑刚健或阴柔婀娜,或源于祭祀仪式或为寻求终身伴侣的民间歌舞,无论是属于哪个民族或哪种类型的舞蹈,都会以不同角度充分地展示着东方民族所具有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些来自高山、密林、江河湖畔和辽阔草野,充满豪情、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民族民间歌舞,无疑会给长期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一缕无尽的清新、一种神奇的向往,同时还能从中领略到各民族充满异域风情的方方面面。
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傣族自治县。傣族是跨国界的民族,分布地区与邻国老挝、缅甸、越南毗邻。 傣族的称谓,在过去近两千年历史的不同时期中,有着多种不同的称谓。傣族过去自称“傣那”、“傣雅”和“傣绷”等;汉晋时期根据所在地区被称为“滇越”、“鸠僚”、“僚”或“掸”等;又由于傣族有用金、银铂包齿,以墨染齿和纹面为美的习俗,所以在唐代文献中有称傣族为“金齿”、“银齿”和“绣面”的记载。清代起改称傣族为“百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共同意愿确定族称为“傣族”。 傣族群众崇信小乘佛教,节日多与宗教活动相连。每年傣历六月半的“开门节”到九月中旬的“关门节”期间,集中了大量宗教节日与活动。而农历清明节后10天的“泼水节”,则是傣历的新年,也是傣族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世世代代居住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四季如春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傣族,歌舞是他们表达情感不可缺少的方式。每当节日,具有高超技艺的表演者们,不但要向人们展示能与风光媲美的传统古典艺术,而且所有能歌善舞的傣族群众,也会在充满南国情调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尽情欢度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