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猜你喜欢
- 视频介绍
- 分集列表
- 视频下载
众所周知,高中化学,知识点多,概念多,很多东西又很抽象,难以理解。可是化学又是高考理科学生的必考科目,究竟该如何学好化学呢?我们为您收录了这部高中化学新课程研修视频供您学习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由于化学学科知识点既多又零碎、分散,所以,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外,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记下老师讲的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思路和疑难点,便于今后复习。
二、及时复习。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所以,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比如学习了SO2的漂白性就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会巧记。由于要记的化学知识点比较多,如果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牢的,所以应学会巧记。化学上常用的记忆方法有:比较法(常用于容易混淆、相互干扰的知识。如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四个相似的概念,可以通过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归纳法、歌诀记忆法、理解记忆法和实验记忆法。
四、勤练。练习是理解消化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练习要有针对性,不能搞题海战术,应以掌握基本方法和解题规律为目标。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一题多解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如化学计算中常用的技巧法有:守恒法、关系式法、极值法、平均值法、估算法、差量法等。
五、备好“错题本”。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所以,对平时出现的错题,应做好修正并记录下来。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要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同时,要经常翻阅复习,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六、重视化学实验。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平时做实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从而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此外,要把化学学好,还要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问题,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总之,只要学习方法正确,相信同学们会轻松地把化学学好的。
- 1.1-物质的量及气体摩尔体积1-常见的化学计量
- 3.1-金属元素概述1-金属的分类及其性质描述
- 3.1-金属元素概述2-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知识规律和应用
- 3.1-金属元素概述3-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 3.2-钠及其重要化合物1
- 3.2-钠及其重要化合物2-两种常见的钠盐
- 3.2-钠及其重要化合物3-钠露置于空气中的变化和反应剖析
- 3.2-钠及其重要化合物4-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
- 3.2-钠及其重要化合物5-设计制取碳酸钠
- 3.3-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1-镁和铝
- 3.3-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2-镁和铝的氧化物
- 3.3-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3-镁和铝的氢氧化物
- 3.3-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4-镁和铝的习题考察1
- 3.3-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4-镁和铝的习题考察2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1-铁和铜的性质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2-铁和铜的氧化物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3-铁和铜的氢氧化物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4-铜铁的冶炼以及铁盐和铜盐的比较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5-铁三角及其鉴别法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6-溴化亚铁、碘化亚铁和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7-守恒法在与铁相关的反应中的应用
- 3.5-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 4.1-非金属元素概述1-非金属单质
- 4.1-非金属元素概述2-非金属化合物
- 4.1-非金属元素概述3-含氧酸碱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 4.2-碳和硅1-碳和硅单质
- 4.2-碳和硅2-碳硅的氧化物
- 4.2-碳和硅3-碳酸盐的一些性质
- 4.2-碳和硅4-硅酸和硅酸盐的性质
- 4.2-碳和硅5-碳族元素的特殊规律
- 4.2-碳和硅6-无机非金属材料
- 4.3-氯气及其重要卤化物1-氯气的性质和制法
- 4.3-氯气及其重要卤化物2-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 4.3-氯气及其重要卤化物3-氯的化合物和次氯酸盐
- 4.3-氯气及其重要卤化物4-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
- 4.3-氯气及其重要卤化物5-有关氯水问题的分析方法
- 4.3-氯气及其重要卤化物6-卤离子的检验方法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1-硫单质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10-硫酸氢钠的双重性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2-二氧化硫和亚硫化合物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3-三氧化硫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4-硫酸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5-硫化氢、硫氢酸、盐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6-氧的单质和氢化物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7-二氧化硫化学反应的现象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8-二氧化硫和强碱反应后固体成分的确定(附硫的价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9-各种含硫化合物的鉴别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1-氮气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2-氮的氧化物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3-氨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4-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铵盐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5-硝酸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6-磷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7-氨水的组成和性质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8-喷泉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9-解有关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题技巧
- 5.1-原子结构1
- 5.1-原子结构2-原子结构习题
- 5.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
- 5.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2-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
- 5.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物质推断题
- 5.3-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 6.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1
- 6.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2-热化学反应的考题
- 6.2-燃烧热、中和热和能源
- 6.3-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 7.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1
- 7.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2-化学反应速率的求算
- 7.2-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 7.2-化学平衡2-勒夏特列原理和化学平衡常数
- 7.2-化学平衡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 7.2-化学平衡4-化学平衡图像
- 7.2-化学平衡5-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物转化率关系
- 7.2-化学平衡6-等效平衡
- 7.2-化学平衡6-等效平衡
- 7.3-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 8.1-弱电解质的电离1-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电离平衡常数
- 8.1-弱电解质的电离2-强弱电解质的判断依据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 8.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1-水的电离和溶液pH
- 8.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2-酸碱中和的滴定
- 8.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3-溶液pH值的计算方法
- 8.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4-强酸与弱酸(强碱与弱碱)的比较
- 8.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5-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 8.3-盐类水解1-盐类水解平衡
- 8.3-盐类水解2-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物质推断
- 8.3-盐类水解3-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和盐类水解程度的比较
- 8.3-盐类水解4-酸式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 8.4-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沉淀溶解平衡
- 8.4-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2-四种重要动态平衡的比较
- 9.1-原电池和化学电源1
- 9.1-原电池和化学电源2-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 9.1-原电池和化学电源3-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 9.1-原电池和化学电源4-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 9.2-电解池1-电解池的基本知识
- 9.2-电解池2-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 9.2-电解池3-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的规律
- 9.2-电解池4-分析电解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电解池、原电池的比较
- 9.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 10.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1-甲烷
- 10.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2-取代反应
- 10.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1-乙烯的结构和性质
- 10.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2-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 10.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3-苯
- 10.3-生活重两种常见的有机物1-乙醇
- 10.3-生活重两种常见的有机物2-乙酸
- 10.4-基本营养物质1-糖类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1-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2-能层与能级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3-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4-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5-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6-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7-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8-原子结构的表示方式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共价键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0-杂化轨道与构型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1-相似相溶原理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2-配位键及配合物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3-等电子原理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4-无机含氧酸的酸性规律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5-手性分子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6-分子空间构型、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7-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8-确定分子立体构型的方法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9-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2-共价键的分类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3-键参数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4-范德华力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5-氢键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6-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的比较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7-常见分子的立体结构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8-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9-杂化轨道理论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1-晶体与非晶体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2-晶胞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3-离子晶体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4-原子晶体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5-分子晶体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6-金属晶体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7-晶格能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8-晶体类型的判断方法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1-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种类特点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10-快速确定烃类的方法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11-由结构简式速推有机物分子式的算法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2-有机物的官能团分类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3-有机物的命名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4-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5-有机物分子结构的鉴定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6-有机物常用的分离提纯方法1-蒸馏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6-有机物常用的分离提纯方法2-重结晶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6-有机物常用的分离提纯方法3-萃取与分液、色谱法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7-分子空间结构的基本类型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8-分子中共线共面情况的判断方法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9-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
- 14.2-烃1-烷烃
- 14.2-烃2-烯烃
- 14.2-烃3-炔烃
- 14.2-烃4-苯及苯的同系物1
- 14.2-烃4-苯及苯的同系物2
- 14.2-烃5-烃类燃烧规律总结1
- 14.2-烃5-烃类燃烧规律总结2
- 14.2-烃6-各类烃的反应类型及实例1
- 14.2-烃6-各类烃的反应类型及实例2
- 14.2-烃7-碳的质量分数的变化特点
- 14.3-卤代烃1
- 14.3-卤代烃2-习题
- 14.4-醇和酚1-醇
- 14.4-醇和酚2-酚
- 14.4-醇和酚3-有关醇类的反应规律
- 14.4-醇和酚4-有机物分子中基团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
- 14.4-醇和酚5-酚类化合物与Br2,H2,NaOH反应时最大用量的计算
- 14.5-醛和酮1
- 14.5-醛和酮2-乙醛
- 14.5-醛和酮3-甲醛
- 14.5-醛和酮4-有机反应类型总结
- 14.6-羧酸和酯1-羧酸
- 14.6-羧酸和酯2-甲酸和乙酸
- 14.6-羧酸和酯3-酯类
- 14.6-羧酸和酯4-酯化反应的规律总结
- 14.6-羧酸和酯5-氢原子活性与物质的性质
- 14.6-羧酸和酯6-酯化反应的类型
- 14.7-塑料、橡胶、合成纤维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14.7-塑料、橡胶、合成纤维2-合成材料
- 14.7-塑料、橡胶、合成纤维3-对加聚反应的理解
- 14.7-塑料、橡胶、合成纤维4-单体与高分子化合物的互推规律
- 14.7-塑料、橡胶、合成纤维5-缩聚物和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 14.8-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1-同系物
- 14.8-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2-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 14.8-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3-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 14.8-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4-判断同分异构体数目的方法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1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10-常见合成路线和官能团保护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2-由反应条件确定官能团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3-根据反应物性质和反应类型推断官能团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4-从特征现象上突破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5-利用官能团的衍生关系进行衍变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6-芳香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7-官能团的引入和消除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8-有机合成中碳链的增减方法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9-有机成环反应
- 1.1-物质的量及气体摩尔体积1-常见的化学计量
- 3.1-金属元素概述1-金属的分类及其性质描述
- 3.1-金属元素概述2-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知识规律和应用
- 3.1-金属元素概述3-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
- 3.2-钠及其重要化合物1
- 3.2-钠及其重要化合物2-两种常见的钠盐
- 3.2-钠及其重要化合物3-钠露置于空气中的变化和反应剖析
- 3.2-钠及其重要化合物4-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
- 3.2-钠及其重要化合物5-设计制取碳酸钠
- 3.3-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1-镁和铝
- 3.3-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2-镁和铝的氧化物
- 3.3-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3-镁和铝的氢氧化物
- 3.3-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4-镁和铝的习题考察1
- 3.3-镁、铝及其重要化合物4-镁和铝的习题考察2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1-铁和铜的性质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2-铁和铜的氧化物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3-铁和铜的氢氧化物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4-铜铁的冶炼以及铁盐和铜盐的比较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5-铁三角及其鉴别法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6-溴化亚铁、碘化亚铁和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4-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7-守恒法在与铁相关的反应中的应用
- 3.5-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 4.1-非金属元素概述1-非金属单质
- 4.1-非金属元素概述2-非金属化合物
- 4.1-非金属元素概述3-含氧酸碱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 4.2-碳和硅1-碳和硅单质
- 4.2-碳和硅2-碳硅的氧化物
- 4.2-碳和硅3-碳酸盐的一些性质
- 4.2-碳和硅4-硅酸和硅酸盐的性质
- 4.2-碳和硅5-碳族元素的特殊规律
- 4.2-碳和硅6-无机非金属材料
- 4.3-氯气及其重要卤化物1-氯气的性质和制法
- 4.3-氯气及其重要卤化物2-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
- 4.3-氯气及其重要卤化物3-氯的化合物和次氯酸盐
- 4.3-氯气及其重要卤化物4-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
- 4.3-氯气及其重要卤化物5-有关氯水问题的分析方法
- 4.3-氯气及其重要卤化物6-卤离子的检验方法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1-硫单质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10-硫酸氢钠的双重性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2-二氧化硫和亚硫化合物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3-三氧化硫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4-硫酸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5-硫化氢、硫氢酸、盐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6-氧的单质和氢化物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7-二氧化硫化学反应的现象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8-二氧化硫和强碱反应后固体成分的确定(附硫的价
- 4.4-硫及其重要化合物9-各种含硫化合物的鉴别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1-氮气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2-氮的氧化物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3-氨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4-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铵盐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5-硝酸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6-磷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7-氨水的组成和性质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8-喷泉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 4.5-氮及其重要化合物9-解有关硝酸与金属反应的计算题技巧
- 5.1-原子结构1
- 5.1-原子结构2-原子结构习题
- 5.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
- 5.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2-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
- 5.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物质推断题
- 5.3-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 6.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1
- 6.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2-热化学反应的考题
- 6.2-燃烧热、中和热和能源
- 6.3-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 7.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1
- 7.1-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2-化学反应速率的求算
- 7.2-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 7.2-化学平衡2-勒夏特列原理和化学平衡常数
- 7.2-化学平衡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 7.2-化学平衡4-化学平衡图像
- 7.2-化学平衡5-平衡移动方向与反应物转化率关系
- 7.2-化学平衡6-等效平衡
- 7.2-化学平衡6-等效平衡
- 7.3-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 8.1-弱电解质的电离1-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电离平衡常数
- 8.1-弱电解质的电离2-强弱电解质的判断依据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 8.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1-水的电离和溶液pH
- 8.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2-酸碱中和的滴定
- 8.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3-溶液pH值的计算方法
- 8.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4-强酸与弱酸(强碱与弱碱)的比较
- 8.2-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5-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 8.3-盐类水解1-盐类水解平衡
- 8.3-盐类水解2-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物质推断
- 8.3-盐类水解3-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和盐类水解程度的比较
- 8.3-盐类水解4-酸式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 8.4-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沉淀溶解平衡
- 8.4-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2-四种重要动态平衡的比较
- 9.1-原电池和化学电源1
- 9.1-原电池和化学电源2-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 9.1-原电池和化学电源3-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 9.1-原电池和化学电源4-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 9.2-电解池1-电解池的基本知识
- 9.2-电解池2-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 9.2-电解池3-惰性电极电解电解质的规律
- 9.2-电解池4-分析电解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电解池、原电池的比较
- 9.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 10.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1-甲烷
- 10.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2-取代反应
- 10.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1-乙烯的结构和性质
- 10.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2-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 10.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3-苯
- 10.3-生活重两种常见的有机物1-乙醇
- 10.3-生活重两种常见的有机物2-乙酸
- 10.4-基本营养物质1-糖类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1-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2-能层与能级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3-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4-能量最低原理、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5-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6-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7-原子半径、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13.1-原子结构与性质8-原子结构的表示方式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共价键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0-杂化轨道与构型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1-相似相溶原理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2-配位键及配合物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3-等电子原理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4-无机含氧酸的酸性规律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5-手性分子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6-分子空间构型、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7-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8-确定分子立体构型的方法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19-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2-共价键的分类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3-键参数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4-范德华力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5-氢键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6-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的比较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7-常见分子的立体结构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8-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 13.2-分子结构与性质9-杂化轨道理论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1-晶体与非晶体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2-晶胞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3-离子晶体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4-原子晶体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5-分子晶体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6-金属晶体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7-晶格能
- 13.3-晶体结构与性质8-晶体类型的判断方法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1-有机物的组成结构和种类特点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10-快速确定烃类的方法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11-由结构简式速推有机物分子式的算法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2-有机物的官能团分类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3-有机物的命名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4-元素分析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5-有机物分子结构的鉴定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6-有机物常用的分离提纯方法1-蒸馏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6-有机物常用的分离提纯方法2-重结晶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6-有机物常用的分离提纯方法3-萃取与分液、色谱法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7-分子空间结构的基本类型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8-分子中共线共面情况的判断方法
- 14.1-认识有机化合物9-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
- 14.2-烃1-烷烃
- 14.2-烃2-烯烃
- 14.2-烃3-炔烃
- 14.2-烃4-苯及苯的同系物1
- 14.2-烃4-苯及苯的同系物2
- 14.2-烃5-烃类燃烧规律总结1
- 14.2-烃5-烃类燃烧规律总结2
- 14.2-烃6-各类烃的反应类型及实例1
- 14.2-烃6-各类烃的反应类型及实例2
- 14.2-烃7-碳的质量分数的变化特点
- 14.3-卤代烃1
- 14.3-卤代烃2-习题
- 14.4-醇和酚1-醇
- 14.4-醇和酚2-酚
- 14.4-醇和酚3-有关醇类的反应规律
- 14.4-醇和酚4-有机物分子中基团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
- 14.4-醇和酚5-酚类化合物与Br2,H2,NaOH反应时最大用量的计算
- 14.5-醛和酮1
- 14.5-醛和酮2-乙醛
- 14.5-醛和酮3-甲醛
- 14.5-醛和酮4-有机反应类型总结
- 14.6-羧酸和酯1-羧酸
- 14.6-羧酸和酯2-甲酸和乙酸
- 14.6-羧酸和酯3-酯类
- 14.6-羧酸和酯4-酯化反应的规律总结
- 14.6-羧酸和酯5-氢原子活性与物质的性质
- 14.6-羧酸和酯6-酯化反应的类型
- 14.7-塑料、橡胶、合成纤维1-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14.7-塑料、橡胶、合成纤维2-合成材料
- 14.7-塑料、橡胶、合成纤维3-对加聚反应的理解
- 14.7-塑料、橡胶、合成纤维4-单体与高分子化合物的互推规律
- 14.7-塑料、橡胶、合成纤维5-缩聚物和缩聚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 14.8-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1-同系物
- 14.8-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2-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 14.8-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3-同分异构体的写法
- 14.8-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4-判断同分异构体数目的方法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1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10-常见合成路线和官能团保护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2-由反应条件确定官能团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3-根据反应物性质和反应类型推断官能团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4-从特征现象上突破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5-利用官能团的衍生关系进行衍变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6-芳香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7-官能团的引入和消除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8-有机合成中碳链的增减方法
- 14.9-有机合成与推断9-有机成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