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传奇的曹操墓

传奇的曹操墓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历史记录

传奇的曹操墓的相关介绍

    高陵墓道高陵,三国魏武帝曹操陵寝,文献记载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关于高陵,宋代以来,有七十二疑冢之说,有许昌城外说,有漳河水底说,有铜雀台下说等。200912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但存争议。

      高陵前室2008年,河南省文物局拟对安阳县境内一东汉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200812月,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进行发掘工作。

    这座东汉大墓,曾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据统计,出土器物250余件,包括金、银、铜、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类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铁镞、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圭、石壁、石枕、刻名石牌、陶俑等。其中刻铭石牌共出土59件,有长方形、圭形等,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极为珍贵的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挌虎短矛”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

    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王”石牌同时,该墓还出土有大量画像石残块。这批画像石画工精细娴熟,雕刻精美,内容丰富,有“神兽”、“七女复仇”等图案,并刻有“主薄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饮酒人”等文字,为汉画像石中罕有的精品。

    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有出入,推测是曹操的遗骨。

    后经河南省专家论证,确认此东汉大墓即为史籍记载中的高陵,但存争议。

    社科院给出的九点证据

      第一,墓葬的年代。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其墓砖为特制的大型墓砖,和洛阳邙山上发掘的东汉大墓的墓砖相同,甚至比它更大,结合出土陶器、东汉五铢钱、画像石内容等多方面证据,专家们一致认定其为东汉晚期大墓。

    第二,墓葬规模与其身份相符。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结构复杂,埋葬较深,仅其墓道都可略见一半,其墓道长近40米上口宽近10米最深处达15米。从宽度上说是已被认定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湾漳大葬的两倍还多,长度也多出10米,为王侯级的,与其身份相符,整个墓室深达15米,符合曹植在其诗中的描写。

    第三,墓葬地面情况符合《终制》。建安23(公元218)六月,定下《终制》曰,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此墓葬所处位置海拔107-103米,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整整10米,符合其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其立碑迹象。完全符合其《终制》上不封不树的要求。

    第四,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23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的祠西原上为寿陵。”

    西门豹祠位于邺城故城西,漳河南岸,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其故址尚存,现为一高台地,高出地面约23米,其上为一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遗址。在这里的地面上至今还散落着不少东汉、东魏、背弃时期的建筑,比如庙宇、宫殿等等。

    据《水经注》浊漳水条记载:漳水由东经武城南,漳水由东北经西门豹祠前,此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了明曰:“赵建武中所修也”。这是目前我们所知西门豹祠中较早的一个,它的建造年代是在赵建武年间,也就是在公元335年至348年。此勒柱现在存放在临漳县文物保管所。

    唐代《元和郡县志》的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魏武帝西陵在县西30里,同书还记载有,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现在大墓所处的位置,西高穴距邺城14.5公里,因此,其位置相符。这是我们根据卫星图片进行地图测量,是直线距离。这是西门豹祠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面有宋代、清代、明代的石刻。这是西高穴大墓的位置。

    第五,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1998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的小方池地里起土地时,挖出了建武11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墓志上记载的墓主人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唐代时魏武帝曹操高陵的陵园还是十分清楚的,那么和它相距100多年的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六、称谓相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18年,五月丙申,天子策命()公为魏公。建安11年夏四月,天子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他病死后,曹丕袭魏王位,因为曹操封国为魏,故称魏武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同年十月,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朝,追尊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此后曹操的称谓为魏武帝,因此曹操的爵位先为魏公,再为魏王、再为魏武王,后为武帝,是一个脉络十分清晰的过程。魏武王是短暂时期的称谓。

    七、我们在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三个字的名牌共有7块,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最为完整,出土于墓的前室,但是由于其断开为两节,分两次出土,一节距南壁1.40米,距西壁3.75米,另一节距西壁2.70米,南壁1.15米,距墓底0.50米,位置明确,为我们考古队员亲手发掘出来,信息准确,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

    另外的50多块石牌均出土于后室的南北两个侧室,其中除一块出土于北侧室外,余者全部出土于南侧室,位置集中,有的直接压在漆木,我们挖的位置都没有变。专家指其具有遣册的性质。

    八、遗骨。

    九、出土物与其遗令薄葬相符。此墓葬虽规模宏大,但是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书中所说的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其随葬的金器都是生前衣物上所用之物,并未有为其入葬而特制的金玉器,只有器圭和璧等礼器,均为石质,符合其在遗令中所规定的。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于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6月,颁布《终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高陵的发现印证了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的谥号,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高陵发掘成果为汉魏考古树立了标准的年代标尺。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逝世后葬于高陵(今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于20091227日得到考古确认,但是至今还是备受争议,最终结论仍待探讨)。曹魏建立后,曹操被其子曹丕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七十二疑冢说

      说起“七十二疑冢说”的来历,许作民说,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可能是预感到自己寿数将尽,曹操特地颁布了一道《终令》,安排身后之事,因曹操对邺城(今河北临漳县附近)有着特殊的感情,敬仰西门豹在邺地投巫开渠的英明果决,他希望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比邻。 两年后,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病逝于洛阳,临终前他留下《遗令》:“殓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珍宝。” 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的遗嘱,将其遗体运回邺地安葬。从现存的史料看,曹操对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认真的落实。 曹操七十二疑冢,自此起始传天下。但这个传说能让人相信,更是因为确实有众多墓冢小山似的罗列于漳河两岸,即所谓“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在宋代以后进一步强化。宋代后期,宋金对峙,宋朝出于政治需要,以蜀汉自居,谩骂金朝为夺权窃国的曹魏。金朝干脆就以曹魏为正统,推崇曹操,每年到陵上祭祀曹操。但因曹操陵在地面上已经难以辨认,于是,金人也就将错就错,就以七十二冢为曹操的墓葬祭奠之。 到了元代,人们对软弱惨遭灭亡的宋王朝既同情又怀念,同时对元朝异族统治极度不满,于是借古讽今,更加丑化曹操的形象。元末罗贯中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也是秉承了这种思想。 清代毛宗岗根据陶宗仪的《辍耕录》等数据,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加入了“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的句子来。从此以后,漳河岸边的北朝墓地也就被传成了曹操的七十二疑冢了。

     2010612日上午,正在进行的河南安阳曹操墓考古发掘现场:又一断定墓主人为曹操的“铁证”——“魏武王常所用”刻铭石牌出土。至此,曹操墓中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刻铭石牌达到了9块。

    当日上午9点半左右,刚刚出土的一块铭刻着“常所用长犀盾”字样的石牌,通过电视镜头展示在公众面前。这是曹操墓首次出现带“盾”字的石牌,表明墓主人生前曾经使用过此种兵器。

    遗憾的是,石牌残缺了三分之一。考古人员根据此前的发掘经验推测,残缺部分应该刻有“魏武王”字样,并希望在今后的发掘工作中能够出土。

    在此前的考古发掘中,曹操墓中共出土刻铭石牌约60件,有长方形、圭形等,上面的铭文记录了随葬物品的名称和数量。其中8块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短矛”等字样,十分珍贵,被专家认为是证明墓主为魏武王曹操的最为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

    主持考古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说,发现石牌的地点位于曹操墓前室、一块被扰动的石质地板残块下面。此前该墓中出土的曹操头盖骨,以及8块“魏武王常所用”刻铭石牌,均在此出土。

    曹操墓还出现种种非正常现象:出土石牌凡带有“魏武王”字样的,均被打断;曹操遗体被人从墓葬后室拖到前室,甚至连脸部都被砍去。专家推测,曹操墓曾遭人为破坏,甚至报复性毁墓。

    “曹操墓”考古界权威表质疑

      考古界权威断定安阳西高穴大墓不可能是曹操墓

    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自从去年底面世,一直备受关注并引发强烈争议——先是河南有关方面宣称其为曹操墓,一石激起千层浪;接着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推出“认定为曹操墓的六大证据”,引起强烈质疑;再是入选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09年度国内十大考古新发现”,似乎官方已认定其为曹操墓;12日,当地更是将现场发掘情况请央视进行直播,引起万众瞩目。争议过程中,可以看出肯定的意见逐渐占了上风,但是,仍然不乏业界大家保持否定意见。中国考古界权威、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80多岁的徐苹芳就断定,西高穴大墓不可能是曹操墓,“和我差不多岁数的老考古学家都认为不是曹操墓,考古最重要的是讲证据,盗过的墓是绝不可以列入重大考古发现的。”

    直播只是做做样子?

    迄今为止,“曹操高陵”两个大墓的发掘已接近尾声——2号墓和1号墓。2号墓是被河南省文物局认定的曹操墓,1号墓是其陪葬墓。2号墓中出土文物300多件,包括专家估价千万的一颗翡翠珠;而1号墓除了出土一柄锈迹斑斑的铁剑,直到直播结束再未发现有价值的文物。在一些专家看来,1号墓出土不了文物并不奇怪,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河南文物部门其实也应当知道1号墓不会有什么收获,直播更多还是做样子,起宣传效果。”

    曹操生前还养猪?

    12日的直播现场中,河南省文物部门公布了一些此前未公开的在2号墓中出土的文物,其中居然有陶猪圈。

    陶猪圈是汉代的一种标志性文物,一位考古专家表示,陶猪圈是家庭饲养的象征,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礼俗,但在魏武王的墓中出土陶猪圈可能吗?越是帝王陵的墓葬,越不可能有这种东西!

    身为统帅何需盾牌?

    一位质疑者还表示:“2号墓之前说已经发掘完毕,但连扰土都未清理好,怎么可以说是发掘完毕?是不是怕挖下去会出现不利于断定为曹操墓的证据?”

    最先发掘的半块石牌“常所用长犀盾”也被质疑是反证之一,因为曹操身为魏国最高统帅,并不可能需要盾牌防身,出土“(魏武王)常所用长犀盾”的最大可能就是:这不是曹操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