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探索发现之诗话镇江视频

探索发现之诗话镇江视频

  • 课程主讲:
  • 所属机构:
  • 所属分类:科学探索

探索发现之诗话镇江视频的相关介绍

      探索发现之诗话镇江视频将以全新的视角,用5集共200分钟的篇幅展现一个不同寻常的镇江。以探索的态度寻觅“为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古城底蕴;以开阔的视野饱览江山的雄阔与史海的浩瀚,借助历史曾经给予这个城市的文化制高点,品味镇江的诗情,以此体会整个中国充满诗意的一面。

      镇江是一座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镇江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不仅是“甘露寺刘备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等传说的发源地,也是《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等巨著的诞生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历代文人墨客在镇江留下的名篇佳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

      古代,以长江为自然分界线,镇江也属于吴语区域。现代的镇江话却与毗邻的丹阳迥异,而与大江彼岸的扬州仅有微殊。镇江话方言属性变化的原因大致有政治,经济,自然地理与交通几个方面。

      公元四世纪前叶,晋室南渡,镇江成了江南最大的侨郡,来自北方的徐、兖、幽、冀、青、并、扬七州侨民数超过了土著户口。居民成份的变化直接导致了方言性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北方话板块借政治力量楔入江南的结果。后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宋室南渡都加强了镇江方言的北化。

      北方话没有能从镇江继续向东南延伸,归因于经济和地理。太湖流域经济开发较早,吴地土著抵拒了北人的涌入。北方移民只能滞留在太湖流域以西,以茅山山脉分水线为界的宁镇丘陵一带。

      运河的开凿,使镇江漕运口岸地位及军事地位大大提高。江淮水系,沟通了江淮人民,必然也沟通了方言。五代与北宋时期,黄河下游多雨,水灾频繁,以至北方人源源南下,镇江与扬州移民来自一途,方言自然十分相近了。

      但是清代镇江话却发生了比扬州话更迅速地接近北京话的变化。主要的有:“儿”尾名词多于“子”尾名词;见系细音字声母多念j,例如:“家”念jiā(少数仍保留舌根音声母,如:“街”“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型曲线与北京话平行。这种变化是旗语对镇江话影响的结果。旗语是乾隆年间调驻镇江的旗兵、旗眷所说的语言,尽管这些旗人原籍多为蒙古,但是语言基本上是“京腔”。旗语一直在镇江流行,直到太平天国起义时才受到重大阻碍(当时有闻旗语辄杀之事)。旗语完全被镇江话同化,则在近二三十年。